段正严:历史上真实的“段誉”,与金庸所写的有何不同之处?


段正严:历史上真实的“段誉”,与金庸所写的有何不同之处?
文章插图
金庸所写的《天龙八部》中,里面有个角色叫段誉。他是大理的王子,知书达礼,温文儒雅,老实谦逊,通情达理,有的时候也会被讥笑为“书呆子”。文学依托事实产生,很多时候会超出事实,段誉这个角色,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不过,现实的他,没有碰见美貌与智慧并重的王语嫣;他担任皇帝,后来出家为僧,活了93岁。皇帝的生涯历史上的段誉真名叫段正严,是大理文安帝段正淳的儿子。此时,他接手父亲卸下的政权,段正淳深感力不从心,无力回天,只好将精力寄托在禅修。这时,段氏和高氏权力之争落到了段正严身上。段正严心怀大义,善于调和临近国家的关系,很快,他就收到了来自很多国家的进贡,金银珠宝,琳琅满目。同时,他与北宋保持良好的交往,迅速超过了高氏,高氏权利岌岌可危。好景不长,北宋政和元年,大理发生大地震。这场地震摧毁了段正严不少心血,恢复这个混乱局面的,正是高氏集团。
段正严:历史上真实的“段誉”,与金庸所写的有何不同之处?
文章插图
地震带来的天灾人亡,加剧了阶级矛盾。古代生产力低下,人口又多,粮食供不应求,加上一个大地震,问题变得更加尖锐,人们纷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走上起义的道路。最后出手平定的,是高氏集团一员,相国高泰明。段正严封了他很高的官职,高氏和段氏相安无事地共事了好几年。高泰明死后,高氏地位失衡,段正严马上抓捕、处死了高氏相关人士,引起高氏集团的不满,高泰明直系后代,高伊、高何计划在段正严进寺庙拜佛时候,暗杀段正严。没想到计划失败,被段正严发现。段正严却没有生气,嘉奖他们的正义,放走了他们。高伊、高何计划失败,拔剑自杀。段正严的举措,得到了世人的赞誉,实际上,我们纵观段正严执政的日子,都没出现过什么大事,或许是段正严的魅力吧!然而,段正严最后还是走上了父亲的那条路—归隐。他执政期间,政权总体稳定,但是持续性的天灾,朝廷勾心斗角、内讧不断,北宋摇摇欲坠,足以让他心力交瘁。深知自己能力不够,退位成为太上皇肯定不能逃脱,不如出家为僧,远离尘世的羁绊。
段正严:历史上真实的“段誉”,与金庸所写的有何不同之处?
文章插图
段正严出家后,下任继承者之争变成了高氏集团内部的争斗,他们互相厮杀,甚至上升为骨肉相残,最后推举段正兴作为下一任的皇帝。段正严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出色的王,他主动与中原政权联系,建立起互利共赢的外交关系,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维护西南地区近40年的和平局面。大理国段正严所在的国家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知道,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数目、种类最多的省份。而其中,白族数量最多,段正严自身就是白族人。段正严统治的大理国,是延续唐代南诏的衣钵。自南诏灭亡,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立起大理国,首都在现今的大理古城内。他们统治的区域极广,最远到了现今的越南和缅甸北部。
段正严:历史上真实的“段誉”,与金庸所写的有何不同之处?
文章插图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随后打败了后蜀,解决了大理国最大的障碍。段思平随即派使者前往中原,想跟中原建立盟友关系。然而,赵匡胤对大理有一定的戒备心,不冷不淡地接待了大理国的使者,这场外交最后也没有成功。相传,赵匡胤打败后蜀,他看着地图上的大渡河,说了一句“大渡河之外不是我的地盘。”赵匡胤没有想到的是,一个世纪后,自己创立的朝代会离不开这个来自西南不起眼的小国。1083年,段正严出生了,他接受了良好的宫廷教育。从老师的口中,他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魅力,迷恋上远在中原的北宋,他明白,北宋值得他去建交。此时的北宋,左右为难,辽、金、西夏割据在盘踞在附近。贸易的道路中断,仅通向大理的西南方向相对平静。大理国多次主动请求建立平等的关系,被“疆土未平、灾害频发”拒绝。到了段正严执政的时候,他不想再去等待了,正当的路子我们走不通,不如换一种方法。他找来了广州的某个官员疏通,终于打破了壁垒,大理国与北宋结盟,段正严完成了祖辈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