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老师,任教清华北大,却自沉颐和园湖底

天“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清华大学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学者一生的坎坷对于自身是磨难与悲哀,对于学术界或许就是最幸运的所在,这一点在众多近现代学者中尤为凸显,要说中国近现代多领域的学术发展与这些学者的坚韧不拔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说起中国近现代国学领域的发展,有很多响当当的人物存在,而真正做到纯粹研究学术的学者却寥寥无几,而那些一心专研国学的学者往往有着一身傲骨与清风,王国维就是最经典的一位。有人说王国维是生不逢时的学者,否则,50岁的他为何要在人生安稳之时选择在颐和园投湖自尽呢?或许,王国维到底为何以如此方式了断一生永远是个谜团,可当年越发世风不古的年代给如此傲骨的学者造成的冲击也是不可小视的,就如他始终保留着的辫子一样,王国维在他所处的年代始终都是一位格格不入的存在。即便是这样,王国维在我国的近代文史等领域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更是穷尽一生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学术遗产,他的一生充满悲情色彩同样值得后人深深的敬仰。
溥仪的老师,任教清华北大,却自沉颐和园湖底
文章插图
1、出身书香世家却历经磨难,偶遇贵人开启多彩人生1877年,王国维出生在浙江,字静安,所在家族也是时代的书香门第,可谓人才辈出,这一点在王国维幼时起就对他有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而王国维从幼时起就显露出了很是不凡的才华,更在父亲的培养下博览群书,所以,父亲一开始对他未来的仕途抱有很大的期望,只可惜,参加科考的他却一再落榜。在1894年,王国维考入崇文书院开始修习,而他并没有将全部精力用在应试科举,相反,当时的他在博览群书后开始对于史学、新学等等领域产生了莫大的兴趣,而且,当时的晚清国势动荡,王国维更是对于政局以及西方传来的新思想更为关注。对于当时的王国维来讲,科举早已不是梦想,相反,他更希望能够通过游学了解全新的世界,苦于家道中落,他的父亲也仅仅能够帮助他去往上海求学。幸运的是,1898年王国维来到上海后结识了罗振玉,当戊戌变法中的六君子被害之后,王国维也在罗振玉的帮助下通过出洋考试远赴日本。可惜的是,那一次王国维来到日本仅仅停留了半年时间就因病不得不返回家乡养病,不过,从那之后,王国维开始公开展现了自己对于文化领域卓越的才能,他一方面继续在日本留学开始就持续进行的在罗振玉主办《教育世界》的翻译工作,一方面在国内开始了伦理、国学、文学、哲学的教育工作,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国内的学生们也开始对各类文化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
溥仪的老师,任教清华北大,却自沉颐和园湖底
文章插图
2、一生专注为人师表,专注育人更在多领域成就非凡1911年,清政府解体,王国维再一次携全家跟随罗振玉去往日本,这一次,王国维有了很长时间安安静静研习学问的时光,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在学术造诣上有了更加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他来讲,从1911年到1916年的五年时光中,日子虽过得很清贫还要靠罗振玉的资助,可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却是不言而喻的。在1916年回国之后,王国维开始公开展示自己的学术言论,尤其是对于甲骨文以及商周历史的研究领域,他取得的成就可谓超越前人,而王国维一生最重要的著作《观堂集林》也是在当时完成的。在国内有了名气,王国维也就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邀其讲学的人越来越多。1921年,王国维受邀出任北大文科教授却被他拒绝了,次年,他接受了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讯导师的职位,但却没有接受酬金,1923年,末代皇帝溥仪公开海选硕学之士,而王国维经过推荐成为了南书房行走,就在当时,王国维也得以阅览清宫中更多的珍贵藏书,对于他的学术开拓更是大有裨益。
溥仪的老师,任教清华北大,却自沉颐和园湖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