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夫仅3次相聚,她守活寡66年,一生无儿女,只换来丈夫鞠躬致歉


与夫仅3次相聚,她守活寡66年,一生无儿女,只换来丈夫鞠躬致歉
文章插图
文/文史旺旺一提到民国,大家可能想到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可能想到十里洋场老上海,可能想到翩翩少年才子,可能想到俏丽婀娜佳人,他们都是新时期新思想的“宠儿”,可是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在新旧思潮影响下的“弃子”。这些“弃子”是如朱安、孙荃一样被时代被丈夫所抛弃的苦命人,今天我们想聊一聊的是结婚5天就出走,5年仅回一封信,时隔26年才归家的郭沫若和他原配妻子张琼华。一纸婚约郭沫若1892年出生在四川乐山沙湾,1911年,他正在程度高等学堂分设中学读书,这一年正是辛亥年,四川保路运动轰轰烈烈展开后不久爆发了武昌起义,大清帝国被推翻了,目睹这一切的郭沫若心潮澎湃,兴奋不已。恰在这时,他收到了一封家书,信中写道母亲给他定了婚事,家书中具体介绍了女方的一些情况,这个女孩比他大两岁,名叫张琼华。在信中他得知,女孩子是天足,长得漂亮并且还在读书,这让对婚事有些抵触的郭沫若内心有了些许的期待。
与夫仅3次相聚,她守活寡66年,一生无儿女,只换来丈夫鞠躬致歉
文章插图
转眼到了寒假,郭沫若被父母催促着回家完成婚事,1912年农历正月十五,郭沫若要结婚了,整个婚礼仪式完全依照旧式,婚事的大小细节全是由父母安排,郭沫若只需“演”好新郎这个角色,不知道是不是郭沫若没有体会到准备婚礼的复杂与繁琐,所以他后来才离开的决绝与坚定。婚礼进入后半场,进入洞房,掀开盖头的刹那,郭沫若心凉了半截,失望与愤怒涌上心头,原来信中说女孩天足,长得美,还读书,但是现实情况是新娘是小脚,虽然长得不丑,但远远不到郭沫若所以为的美,读过书的说法更是言不符实,这让郭沫若一时之间难以接受。面对这种情况,郭沫若不愿意进洞房,拿了一本《庄子》在厢房里度过了新婚第一夜。第二天,在父母苦苦劝说下,和妻子回门,但是又拿了一本《文选》消磨时间,正如郭沫若后来自己所说,这场婚姻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受难记”,越想越痛苦的郭沫若在新婚5天后就回学校了。大图模式
与夫仅3次相聚,她守活寡66年,一生无儿女,只换来丈夫鞠躬致歉
文章插图
一场守候半年后郭沫若回家,但他不愿和妻子同房,宁愿一人在厢房长凳上睡觉,这回连母亲劝说也是无果。1913年暑假,郭沫若前往日本留学,独守空房的张琼华只能靠着墙上丈夫的照片偷得半点安慰。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每当有家书寄回来,张琼华都要到婆婆屋里,听婆婆读信,听完信后,又回到自己的房间暗自落泪。婆婆深知张琼华的悲伤与委屈,她劝说张琼华给儿子写信,让儿子接儿媳去日本,张琼华后来托人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信中都是对郭沫若的关切,并表示女性不应该抛头露面,惹人非议,但暗含着想去日本与郭沫若团聚,但是郭沫若并没有单独给张琼华回信,只是在给弟弟的信的末尾处写道:“八嫂来函也读悉,愿弟为我传语,道我无暇,不能另函,也不必另函,尚望好为我侍奉父母也。”大图模式
与夫仅3次相聚,她守活寡66年,一生无儿女,只换来丈夫鞠躬致歉
文章插图
信中没有对张琼华的任何关心,只要求她好好照顾郭沫若的父母,甚至连一封信都吝啬不给,事实上,此时的郭沫若在日本即将和日本女子佐藤富子恋爱同居。此后多年,郭沫若没有写过有关张琼华的只言片语,更没有回家探望过一次,一直到1939年,当时时任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得知父亲卧病在床的消息后,匆忙请假,决定回乡探亲。从1913年离开沙湾到1939年回乡,整整26年,母亲已于七年前过世,八十多的老父亲卧病在床,由张琼华与四女儿照顾,郭沫若回到家乡,收到了热情接待,全家人也是喜气洋洋,可对于张琼华来说,时隔26年再次见到丈夫,内心不仅仅只有喜悦,更多的是无以言说的委屈,不管在郭沫若心中,张琼华对于他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在深受封建礼教影响下的张琼华来说,嫁给郭沫若,那郭沫若就是她一生的丈夫,独守空房的二十多年,她一直将苦痛埋藏于心,在家悉心孝敬公婆,操持家务,照顾幼小,赢得全家人的尊重和信赖。大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