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罢,又立身起舞,唱道:
径万里兮度沙漠,
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
士众灭兮名已颓!
老母已死,
虽欲报恩将安归!
李陵的声音渐渐颤抖,两行清泪流到颊边。
没有人能够体会他心中的那份折磨。
05
十九年后,苏武终于回到祖国。
去时壮年,回来时已须发尽白。
而当年随苏武同去的200余人,只有9人得以还归。
如李陵所说,长安的人民听说苏武回来,都自发出街相迎,没有一个不说苏武是大丈夫的。
昭帝也对苏武等人进行了褒奖,下令苏武带一份祭品拜谒武帝园庙。
同时官拜典属国(相当于外交部长),俸禄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官拜中郎将,赐丝绸各二百匹。
其余六人因年老而返乡,各赐钱十万,终身免徭役。
苏武回来,他的两个女儿情况如何,史书没有记载,但他的儿子苏元还在,这对苏武而言是莫大的安慰,但他没有想到,仅仅一年之后,苏元就因陷入霍光和上官桀之间的斗争,被霍光处死。
廷尉甚至上书请求逮捕苏武。
霍光把奏章搁置,只将苏武免官。
当年,苏武这个铁铮铮的汉子在北海牧羊,渴饮雪,饥吞毡,战胜了匈奴人无数次的威逼利诱,战胜了异域艰苦的生存环境,甚至战胜了家破人亡的怨愤之心。
可是这一次,苏武却连挣扎的力量都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着阔别十九年、聚首不过一年的儿子被杀头,然后是自己被免官。
写到此,不得不感慨:这是一个从大汉起就容易忘却英雄荣光的民族。
苏武,多重要的民族脊梁,说拿捏他就拿捏他!
试想,若中华民族遍地苏武,清也好、蒙也好,小日本也好,又岂敢对我猖狂?
只是,从古到今,我们却一再看到让苏武这般的英雄受自己人的委屈——外部的折磨算什么,自己人折磨苏武们,才是值得注意的。
白发人送黑发人,英雄流血又流泪,这可能是苏武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了。
好在,我们也不是永远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霍光去世后,汉宣帝重新封赏了苏武,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并派人把苏武遗留在匈奴的儿子苏通国赎回大汉,伺候年迈的父亲,让迟暮的英雄享受温暖的人伦之乐。
历史是残酷的,但残酷中带有温情。
历史是黑暗的,但黑暗中蕴含光明。
苏武终于得到英雄所应该匹配的荣耀。
06
关于李陵和苏武别后的事,史书上没有留下记录,只知道在苏武归汉几年后,李陵就病死了。
翻阅典籍,后世文人多同情李陵,或许是因为他身上纠结了太多的大命题:家和国,军人和文人,背叛和守节。
李陵用尽一生的气力,在国家和个人的矛盾冲突中,做着艰难的选择,直至成为历史尘埃。(关注“读史”,回复“汉武帝”查看相关文章)
毫无疑问,在李陵的心底,纵便再找理由,自己投降匈奴始终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很多人也为李陵做出各种辩解。
不过,同情归同情,却无法改变李陵是降将,是汉奸的事实。
如果李陵不是汉奸,那么后世的吴三桂、洪承畴们,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理解一下他们的苦衷?
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就明确指出:“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若陵有两袒之心,单于岂能相信他,委以重兵与汉将相持?
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
是的,至少,比起昔日麾下战死在异国的那五千忠勇士卒,李陵的后半生还算是相当不错的,不仅锦衣玉食,还拥有不小的权力。
当年那些把他麾下五千兄弟斩杀殆尽的匈奴人,如今却已成了他的同僚,乃至属下。
唐人陈陶为此曾作诗一首: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诗中流露出对那些埋骨他乡士兵的怜悯,可怜那五千“深闺梦里人”,全死于野心家李陵的私心私欲之下!
- 佘汉武旧作二首:竹枝词:国庆节与诗友游靖港古镇
- 不引单于来入塞,李陵还是汉忠臣:李陵与洪承畴到底有什么区别?
- 楚汉|成吉思汗与汉武帝的差距在哪里?蒙古军队并非一个不败的战争神话
- 近代史|慈禧太后祸国殃民?专家:晚清危局,换成秦皇汉武都不一定能摆平
- 君王皇帝|汉武帝和汉宣帝的岳父大人,竟然都是宦官?什么情况?
- 楚汉|汉武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为什么喜欢的女子结局都十分悲惨
- 三国两晋南北朝|蜀汉灭亡后,同为蜀汉武将,为何只有关羽的后代被灭了全族
- 楚汉|钩弋夫人是汉武帝最喜爱的妃子,为什么汉武帝还要除掉她
- 楚汉|霍去病的军事才能是汉武帝教的?是何原因让他在23岁时突然去世?
- 楚汉|她为了进宫抛弃夫君女儿,入宫之后受到独宠,最后生下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