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人之一生有三死,其一曰身死;其二曰名死;其三曰知其死者死。”人莫有不死,人莫有不想永生。既然无法保证身体的永恒,就要通过血脉传承-----身份的传承和财产的传承,通过子嗣的继承繁衍达到自身的永恒。其中身份的继承不仅承载了血脉的繁衍,还涉及到政权的稳定、内亲外戚的荣辱、庙堂江湖的震荡。论及身份继承的合法性一般有三个维度——“伦理合法、程序合法和绩效合法”。
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就“伦理、程序”来讲,在历代权利交替中,除了暴力上台外,其伦理依据和继承程序一直经历着不断的演变---夏时强调“父子相传”,周在“父子相传”上增加了“兄终弟及”的模式,秦则更是以律条明确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后由汉至宋,至少在理论上仍然坚持巩固了嫡长子继承制度。述及元、清则由于其草原及少数民族特性,继承制度则另有变化。在为后世熟悉的“父子相传”模式里明确保障了嫡长子的地位,但是也并非不留余地---立贤、立嫡、立贵等等均可考量,但是对这几个维度的考量,贯穿了中国古代的大部分的时间,且无不是在竹简草纸的字面之外另有文章。对这几个维度的考量,几乎牵扯了当时所有的力量,且无不是在父贤子孝、兄友弟恭之外另有心思。对这几个维度的考量,几乎消磨了前人的所有智慧,且无不是在金科玉律之外另有途径。
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伟大如始皇帝之扶苏、胡亥;强悍如汉武之废长立幼;枭雄如曹操之曹丕、曹植……,无不困于此中。以今之观点来看,一父之子,仅有出生前后之别,并无地位尊卑之差,但是放在讲求名分的环境中,就会另有不同,因其初衷混杂着巩固家族财产和权势目的,故而长幼之别,嫡庶之分大多意味着权利、地位、财产的高低与多寡,甚至会发出“同根而生,相煎何急”的悲叹。通俗而言,长子即为最大之子。但是并非所有嫡子都是嫡长子,此中区别不难理解, “一夫一妻多妾”是中国自古婚姻中的标准模式-----一人在某时间点只能有一个妻子或者无妻,但可有多位妾。而妻子也就是正房夫人,其所生之子,全部都是嫡子,嫡子中最长者为嫡长子。
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妾室所生即为庶子,然妾室亦有贫富贵贱之分,母以子贵,子亦以母贵,固有以贵、以长的区别。尤其是在皇室中,母方又代表了外戚的势力,母贵则更多意味着外戚家族的强大。在“长贤有别,贵长有序”的鄙视链下,嫡长子为继承人的最优解,其余组合均为次优解,如果只有次优解那么在现实的约束下,次优解就是最优解,可是“如果经过春天,本可以忍受寒冬”------立了庶出长子又生嫡子如何权衡?选择了次优解后又出现了最优解,如何取舍?若维持局面,则嫡子一方必然心有不甘,嫡子日后也必不见容与当权者;若废庶立嫡,则庶子必更加怨愤,“宁若弗予,奈何夺之?”完全符合此困境的例子在唐时即有。高宗李治体弱多病,正妻未产嫡子,在大臣们的催促之下,只能无奈的将自己的长子立为太子,及武则天为皇后并生下一子,这样一来李治便有了嫡子,于是居太子位六年的长子让位与后来之嫡子了,但是此次让位的结局则因武则天的称帝脱离了人们预想的剧本。
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总其所述,身份的继承承载了太多目的,其过程必充满艰辛,博弈各方都无奈的参与其中,失势者固然一败涂地,胜出者也不过是在此模式束缚下被动的胜利,而后又会陷入另一番挣扎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