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庆嫂寻找原型热,引起当年知情人士反感,警示正确对待艺术创作( 二 )


 阿庆嫂寻找原型热,引起当年知情人士反感,警示正确对待艺术创作
文章插图
在2017版《沙家浜镇志》里,就继续了这样的错误。书中在介绍陈二妹事迹时,写道:“1982年5月12日,谭震林故地重游来到常熟,在虞山饭店接待室里,谭震林见到了分别40年之久的茶馆老板娘陈二妹,他竟一下子就认出了她,并脱口而出:“关林嫂!”从此之后,报纸上就有了《陈二妹就是真正的阿庆嫂》的报道。
 阿庆嫂寻找原型热,引起当年知情人士反感,警示正确对待艺术创作
文章插图
而2015年出版的《董浜镇志》竟然全文照抄发表在《文汇报》上的那篇报道,在第12编“人民革命斗争史”中专设一节,标题名为:“谭震林说:她,是真正的‘阿庆嫂’。”
当年发表在《文汇报》上的《她,就是真正的“阿庆嫂”》一文中,还夸张性地编造了陈二妹带有传奇性质的故事:如谭震林夫妇经常住在茶馆里;她为哺育谭震林亲生的二女儿,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女儿送往别处寄养;她多次智救谭震林脱险……
 阿庆嫂寻找原型热,引起当年知情人士反感,警示正确对待艺术创作
文章插图
这些夸大其辞的故事,后来不断以不同版本的形式出现在各种纪实性书籍之中,如关捷所著的《银幕后面的真英雄——李云龙、李向阳等英雄的真实故事》(2013年版,之前分别有同一内容的1995、2001版《寻找英雄》)都收录了文章:“谭震林说,她就是真正的“阿庆嫂”——访电影《沙家浜》中阿庆嫂的原型陈二妹”,而这个文章,早在1985年就由谭震林夫人在《文汇报》作了澄清。
谭震林夫人在文章中主要澄清了样的事实:
——谭震林与夫人从没有在陈关林茶馆借宿过。
——陈二妹智救谭震林故事中的特务拦路、丢枪脱险等情节,纯属虚构。
——谭的女儿从没有在陈二妹处寄养过。
 阿庆嫂寻找原型热,引起当年知情人士反感,警示正确对待艺术创作
文章插图
在当年参加抗日斗争的女战士张亦舜的回忆录《没有穿军装的女兵》中,写道,她当年从上海来到常熟地区,参加抗日部队,曾在董浜一带活动,当时就是在陈二妹家的茶馆里与交通站的交通员接上了头。
她在文中特意强调了陈二妹不是阿庆嫂,并严格说明了陈二妹的茶馆不是交通站。文中写道:
交通站办公地址是流动的,交通站在陈关林的茶馆是一个点,作联络。真正联络站的地点唯有交通员知道。……陈关林并不是我们的交通人员。陈二妹老板娘是个抗日积极分子,并不是《芦荡火种》里的阿庆嫂。阿庆嫂不过是千百个抗日积极分子集中的艺术形象。有人把陈二妹说成是真正的阿庆嫂,是不真实的。从性质上讲,陈关林茶馆与交通站是两回事,应该严格区别开。
而这种传闻,至今依然还在流传。
笔者最近考证了一下沙家浜的真正位置,有网友热心地指出,阿庆嫂是有真实原型的,借此也可以证明沙家浜也是真实存在的。
 阿庆嫂寻找原型热,引起当年知情人士反感,警示正确对待艺术创作
文章插图
网友提到的这个阿庆嫂就是陈二妹。
陈二妹以一个农家女子,与她的丈夫,一起投身于抗击外侮的伟业,的确值得人们铭记。
她当年本来可以凭着自己过去的特殊贡献,向当地组织寻求照顾,但她并没有躺在功劳薄上坐享其成。
但把一些她没有做过的事情,演绎成一个难以置信的偏离她的身份定位的传奇,最终造成的伤害,可以说是双向的。
这不由令人想到《沙家浜》改编过程中,两大主角阿庆嫂与郭建光重要性的比重变化。
最初的由《芦荡火种》改编过来的《沙家浜》,一号主角是阿庆嫂。但后来最高领袖的修改意见,发生了作用,将郭建光列为第一主角。
 阿庆嫂寻找原型热,引起当年知情人士反感,警示正确对待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