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在一起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和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这是杨绛先生在她的百岁之际,走到“人生的边缘处”时留给年轻人的箴言。杨绛曾说过自己与钱钟书是因为两人都热爱文学、痴迷读书而走到一起的,两人在灵魂上是契合的。结婚后的两人琴瑟和鸣,彼此知己知彼,不仅是对方的伴侣更是彼此的知己。为了帮助钱钟书出书,杨绛承担起了家里大大小小的活儿自称“灶下婢”。钱钟书不仅尽力地撑起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给予杨绛和女儿一个完整、安全的避风港,他也总是童心未泯地逗杨绛开心。在生活和心灵上他们也都十分有默契,在婚后不久就一起经历过几场动荡不安的浩劫,但是这丝毫没有减弱他们对彼此的情感反倒让他们更加惺惺相惜。才子佳人、相濡以沫的佳话至今都让人羡慕不已。
文章插图
大嫂像一个帐篷,所有风雨她来抵挡杨绛出生在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家里有许多的藏书,杨绛翻着家里的书看自己也养成了喜欢读书的习惯。杨绛继承了父亲好学、坚毅的性格,又继承了母亲温柔贤惠的特征。其父母平时的相处极为默契,他们彼此信任、彼此依赖的相处模式对杨绛的认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杨绛家里新式家庭,职业和婚姻都自由,女儿和儿子是平等的。而钱钟书是家里的大儿子,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不仅婚姻就连职业也要父亲做主选择。钱钟书的父亲认为他身上的那股痴气是孩子气,他决定为他之后娶一个严肃的媳妇,这样可以经常管着他让他变得成熟有担当一点。
文章插图
杨绛自小生活在思想开放的新式家庭,而钱钟书的家庭则较为传统。按理说婆媳关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中最为难处理的关系,更何况杨绛与钱钟书的家庭氛围、思想观念有所不同,杨绛与婆婆的相处关系应该颇为棘手才对。但是婆家人却十分喜欢杨绛,在杨绛和钱钟书两人的关系意外被两家人得知的时候,双方的父母都对他们十分满意。当公公年事已高时曾担心的问妻子如果自己走了,她可怎么办。没想到婆婆回答说:“我跟季康(杨绛)一起过”。事后过了许多年,杨绛回想起这件事时始终喜于言表:“这是我婆婆给我的莫大荣誉,值得我吹个大牛啊!”一家人都把杨绛的辛劳看在眼里。钱钟书的堂弟也称赞杨绛说:“大嫂像一个帐篷,所有风雨她来抵挡”。钱钟书为了回报妻子的用心,他也主动替妻子分担一部分繁琐的任务。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早饭总是由钱钟书在做——面包、鸡蛋、热茶样样不落下。钱钟书总是能从这些繁琐的事情里找到乐趣,并乐此不疲地一直在做。
文章插图
杨绛: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他的天性杨绛与钱钟书初识于清华大学,在早春的一天,两人于古月堂门口初次相遇。第一次见面,两人均被对方的气质所吸引,自然而然地就开展了恋情。后来钟书进入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留学,俩人就一同前往了英国。因不习惯英国人的饮食,两个人虽然得节省开支但最终还是租住了一名爱尔兰人的房子,自己下厨做饭。搬到新家的第一天早上,因搬家过于疲劳的杨绛还未睡醒时,一向“手脚笨拙”的钱钟书竟然大显身手,亲自做了一份有果酱、蜂蜜、黄油的“西式”早点,特意用小餐桌端到了杨绛的床前,这样的时刻让杨绛觉得异常幸福。还有一次,钱钟书想吃红烧肉,国外买不到做红烧肉需要的调料。杨绛就在家多次“试验”,最终用雪利酒代替黄酒,做出了像模像样的红烧肉。两个人心里都很高兴。
文章插图
平日里,料理家务一类的活儿主要由杨绛负责。洗衣做饭、租房置家无所不能。起初杨绛也不会做这些活儿,但是为了照顾钱钟书让他心无旁骛地学习,杨绛就自愿揽下了这些活儿,做的多了也就慢慢地精通了。钱钟书看着她如此辛劳,便想着若是世上有种辟谷的秘方,可以不用吃饭就活的长长久久,杨绛就不用这么辛苦了。为此钱钟书还特意赋诗一首送给了杨绛。杨绛和钱钟书彼此互相依赖,杨绛在料理日常生活方面是家里的顶梁柱。童心未泯、博学风趣的钱钟书也总是需要依赖杨绛的帮助。尽管在英国的生活异常繁忙,但是钱钟书偶尔玩性大发,仍为生活增添了几分乐趣。一次,杨绛正在午睡时,钱钟书便想趁机给她画个大花脸。没想到刚一下笔便惊醒了杨绛。结果脸上的皮肤竟然比宣纸还吃墨,杨绛都快把脸皮洗破了,才勉强看不出墨痕。“做错事”的钱钟书再也不敢搞恶作剧了,而是画了一幅杨绛的肖像,上面画上眼镜和胡子过过瘾。杨绛曾坦言,虽然平日里与两个人一起生活并非一帆风顺。自己为了照顾这个家付出了不少心血、耗费了不少心力,但是这份付出能够保全钱钟书的天性、保全了他的天真和痴气,这是不容易的。钱钟书的痴气和他的才气是相互弥补,缺一不可的。因此杨绛还曾言,自己对钱钟书的付出不仅仅是对他,对全世界喜爱钱钟书的人都是一件很大的功劳。
- 张三丰为何终身未娶7个徒弟的名字连起来就是答案
- 沙僧本来有机会成佛的,却因做错一件事,如来对他怀恨在心
- 佛教这三件事易损福报,最好别做!
- 这件事在中国是禁止的, 在古埃及日本却是习俗, 现已尝到苦果
- 十六岁考上清华的天才,却爱上好朋友的妻子,钟情一人且终身未娶!
- 红楼梦中的贾母有多厉害 但从她用王熙凤这件事, 就看出不简单!
- 鬼谷子游说术的4大技巧总结,深入浅出,受益终身
- 鬼谷子的“考试”有多狠,看看这件事,你就知道了
- 徐志摩失事后 鲁迅做了这样一件事
- 闻太师“回兵陈十策”,为何纣王坚决不同意执行这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