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春,南人得之则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则江南失其咽喉

寿春,古时称寿州,如今安徽寿县。寿春,处于八公山之阳,淮河南岸,淝水之滨。南人得之,则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则江南失其咽喉。在古代,凡是南北对峙,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寿春都是双方争夺的焦点,因此南北统治者把寿春看的很重要。
今天剑叔就说说古代寿春在南北对峙时期的重要地位。
寿春,南人得之则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则江南失其咽喉】南北对峙政治格局造就了寿春
古代政权的对峙大致构成了西北方和东南方相对抗的政治格局(北方以西安,洛阳,开封为都;南方以建康,杭州为都)。这种政治格局决定了南北对峙中的军事态势大致沿西北一东南方向而运动。南北政权都想尽快地攻击对方的政治中枢,只有沿西北向东南方向进军,才能尽快地逼近对方的政治中心,以取得最佳的攻击效果。
寿春,南人得之则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则江南失其咽喉
文章插图
南方政权
南方统治者占据寿春,在防御上则能“守江以为家户,备淮以为藩篱”。周世宗柴荣攻打寿州,掳掠淮南,虽然淮南大多数国土已经归后周,但仍被南唐占据,大量军队被牵制在寿州四周,所得淮南诸地很难巩固。后来南唐失守寿州,只好割地赔款,献上江北四州,每年岁贡数万,才平息战火,坐保江南。可见寿春对江淮大地有着多么重要的保护作用。在进攻上,只要有机可乘,渡过淮河就可以经略陈蔡之地,再向北可以扬鞭许洛之地。
淝水之战刚结束,谢安就上奏: “符坚丧败,宜乘其畔会,以玄为前锋都督 … … 径造涡颖,经略旧都“。于是谢玄从寿春渡淮河向北挺进,先占淮北诸城,又攻克青、豫等州,甚至一度扬兵黄河以北。可见从寿春向北进攻中原地区非常方便。永元二年 (公元500年) 南齐内乱,雍州刺史萧衍进攻建康,北魏东豫州刺史田益宗上表宣武帝,认为应趁南齐内乱“廓彼蛮疆” ,否则, 若江南一平 … … 乘夏水汛长,列舟长淮,师赴寿阳,便是居我喉要。形象地指出了南齐屯兵寿春对北魏的极大威胁。北魏另一大将王基也曾对宣武帝说过,南梁占据寿阳, “谯、沛、汝、豫危而不安”由此也可以看出寿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寿春,南人得之则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则江南失其咽喉
文章插图
寿春,南人得之则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则江南失其咽喉
文章插图
北方政权
北方统治者占据寿春,在防御上能以强弩收淮安,防止南方敌人北下,在淮南地区打仗,使淮北地区以及中原一带免受战火。南齐永元二年 (公元500年) 裴叔业叛齐降魏,北魏兵镇守寿阳,直至天监五年 (公元504 年 ) 陈伯元叛魏归梁,寿阳又回归南梁,这五年间,战争都是在淮南地区进行的。在进攻上则可以乘机“出合肥,忧历阳,饮马长江“,使“建康不得安枕矣”。公元500年春,魏兵在寿春打败齐将陈伯之,攻下合肥后,强攻建康, “建康戍主胡景略面缚出降”。当年8月陈伯之攻寿阳又大败,魏兵乘势占领淮南, “建康寻受兵”。
侯景之乱,从寿阳起兵,向东进军,假装攻打合肥,却突袭淮州,率领轻骑兵直奔健康城。 攻陷台城 ,梁武帝被软禁,抑郁而死。这些都说明从寿春进攻建康可以从捷道直扑,对建康的威胁极大。也从反面说明寿春对江南地区的防护作用。寿春确是南北对峙时期兵家的必争之地。寿春一城关乎着淮南的得失,而淮南又关乎着江南的安危。 扼淮北之喉要胁中原之恬静。这就是南北对峙中,寿春往往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根本原因。
南北对峙
淝水之战,前秦主力部队沿颖水向东南方向直扑寿春,东晋则从广陵、历阳等地向西北方向增援寿春。最终以前秦的失败而告终,当然也有其他因素。隋灭陈,主力韩擒虎一路由寿阳向东南向过六合直趋建康。周世宗两次亲征南唐都是沿颖水向东南方向进攻寿州的,南唐齐王李景达率兵由六合向西北方向增援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