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是如何看待日本武士刀( 二 )


 明朝人是如何看待日本武士刀
文章插图
上图_制作武士的军刀
由于日本刀质量上层,进口又受限制,“日本刀之值八百文或一贯,携至明土则值五贯文。”因此,日本商人不遵守明政府规定,大量地走私日本刀。第四次勘合贸易,日商带刀三万把,第六次,带刀三万六千把,有记录的十一次勘合船贸易,共输出刀剑达二十多万把,至于其他时间,其他手段走私入境的日本刀,就更不计其数了。
日本刀还有一个入境渠道就是倭寇入侵,长期的战乱使得日本产生大量的流亡武士,为求生计,漂洋过海,来中国打家劫舍。另因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不少海商沦为海盗,充实壮大了倭寇队伍。倭寇就装备有先进的日本刀。小鬼子拿着锋利的日本刀,上窜下跳,气焰十分嚣张。戚继光说:“长刀,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
 明朝人是如何看待日本武士刀
文章插图
上图_明朝时期的日本倭寇
赞叹不已到为我所用
明嘉靖年间,文人唐顺之,得到了一把日本刀,也写了一首日本刀歌:
有客赠我日本刀,鱼须作靶青丝绠。
重重碧海浮渡来,身上龙文杂藻荇。
怅然提刀起四顾,白日高高天冏冏。
毛发凛冽生鸡皮,坐失炎蒸日方永。
闻道倭夷初铸成,几岁埋藏掷深井。
日淘月炼火气尽,一片凝冰斗清冷。
持此月中斫桂树,顾兔应知避光景。
倭夷涂刀用人血,至今斑点谁能整?
精灵长与刀相随,清宵恍见夷鬼影。
迩来鞑靼颇骄黠,昨夜三关又闻警。
谁能将此向龙沙,奔腾一斩单于颈?
古来神物用有时,且向囊中试韬颖。
唐顺之,南直隶(今江苏)武进人,是当时的一代名儒,曾任兵部郎中督师浙江,亲率兵船再崇明海域大破倭寇,后任凤阳巡抚,在抗倭军中染病去世。他和小日本儿可谓是不共戴天戴天的死对头。但他在得到一把日本刀之后,也对其赞叹有加。“毛发凛冽生鸡皮,坐失炎蒸日方永”,“持此月中斫桂树,顾兔应知避光景”。
获取了这样的神兵利器,唐顺之想到了大明朝的北方边患。明嘉靖年间,所谓“南倭北虏”,北方土默特部阿勒坦汗崛起,甚至一度兵临京师。唐顺之就想着能够拿起这把杀气逼人的倭刀,奔赴北方战场,“奔腾一斩单于颈”“且向囊中试韬颖”。
 明朝人是如何看待日本武士刀
文章插图
上图_戚继光(1528年-1588年)
谈到抗倭,自然不能不说起戚继光。戚继光和倭寇对战多年,深知日本刀之利害:“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段。”戚继光观察日本刀,不仅仅看到刀剑本身,而且发现了日本武士使刀时技法朴实严整、劲力充实流畅。而中国当时的剑法“徒支虚架,以图前人美观。”必须要从敌人那里借鉴学习,改进中国的刀法。
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之战中缴获以一本日本刀谱《隐流之目录》。戚继光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写出了《辛酉刀法》,并且仿制加长日本的野太刀,配合刀法使用。新刀和新刀法,伴随着戚家军南征北战,在抗倭抗蒙援朝战场上屡建奇功。
 明朝人是如何看待日本武士刀
文章插图
 明朝人是如何看待日本武士刀
文章插图
上图_明军出征抗倭寇水上激战
仿制改进日本刀,学习融合日本刀法者,还有程宗猷。程宗猷,名冲斗,安徽休宁人。他说:“(倭刀)其用法,左右横条,奇诈诡秘,人莫能测。故长技每每常败于刀。”对此,他深入学习日本刀法。先是仿制日本刀,“今以倭刀为式,刀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则长有五尺。”“惟以刀背要厚,自下至尖,渐渐薄去,两旁脊线要搞起,刀口要薄”浙江人刘云峰,得日本刀法真传。程宗猷遂拜刘氏为师,一招一式地学习,最后再融汇贯通,发展提升,写成了《单刀选法》一书,开创了程氏长刀这一武术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