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相约来年秋后回京领死,结果如何?


唐太宗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相约来年秋后回京领死,结果如何?
文章插图
对于这一事件,后世的白居易、欧阳修、沈家本都做出了各自的评价。除白居易之外,另外两位法学家基本一致判定:这是一场政治作秀。而如今的网友,却又大多否定李世民有作秀的企图。真相究竟是什么呢?阅读史书,找出当中的蛛丝马迹,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
大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十二月的某一天,李世民心血来潮查看死囚名册。突然心生怜悯,决定放他们回家过年,约定来年秋天行刑之前为期。结果,到了第二年的秋天,这些死囚竟然真的回来了。
《新唐书》、《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这件事,而《资治通鉴》明确记下了死囚的人数是390人。同时,当时没有人监视这些死囚,他们也没有一个人逃亡,这件事一直被后世当成李世民的功德来进行宣传。
唐太宗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相约来年秋后回京领死,结果如何?
文章插图
北宋欧阳修是《新唐书》的主编之一,他特地写了一篇《纵囚论》,对这一历史事件提出了如下的疑问:
1、该事件中的死囚都很讲信用。但是真实的情况是:只有君子才会讲信用,而小人是不讲的。能够成为死囚的人,都是小人中的小人,他们不可能守信而还。
2、凡人都害怕死亡。舍生取义的事,就连普通君子也做不到,何况是要死囚自动回来受死呢?因此这次事件的结局,违背常理。
3、有人说,死囚们之所以肯回来,是因为被李世民的恩德感动了,但是欧阳修觉得这基本是在扯淡。
所以,明显是死囚知了道李世民要作秀,只要自己能如期返回,就会被赦免。而李世民也懂得死囚们的心理,知道他们想获得赦免,就一定会回来。因此看来,这不过是一场政治作秀罢了。
对于此事,以白居易为代表的唐朝诗人是称颂的。白居易撰诗说: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而清代的沈家本则认为,“此事乃偶然行之”、“出于一念之仁”、“以取名尔”。
唐太宗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相约来年秋后回京领死,结果如何?
文章插图
现在网友认为,欧阳修、沈家本之所以觉得李世民沽名钓誉,是因为没有熟读史书。有网友说:我研究了贞观前后的史料,发现李世民之所以纵囚是有原因的。
在贞观五年时,有一个叫李好德的人,因为妖言罪被判处死刑。当时大理寺主管的官员张蕴古替他辩护,说他有精神病,不应该被治罪。后来,有人揭发张蕴古和李好德是同乡。太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最后,唐太宗不但把张蕴古给斩了,还颁布律令,警告官员。以后遇着刑案,宁枉勿纵。
错杀一人是小事,要是放跑了真凶,就会掉脑壳。于是,一两年间,死囚人数陡增十三、四倍。贞观四年,全国死囚才29人,到贞观六年就变成了390人。唐太宗感觉杀得太过,于是又想法子修改法例,加强死刑复审制度,但是死囚人数仍然只增不减,于是没奈何,才搞了“纵囚”这一出。
了解到李世民纵囚的复杂背景后,有人因此下结论,认为欧阳修的观点是错误的,李世民并没有作秀。但是事实上,我认为欧阳修的观点依然是正确的。网友与欧阳修,哪一个对正史熟悉的程度更高,先不划入讨论范围。仅就逻辑上来说,网友就犯了一个错误。
唐太宗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相约来年秋后回京领死,结果如何?
文章插图
贞观六年的时候,死囚人数为什么会突然上涨?是因为治安状况突然恶化吗?并不是。死囚成倍向上涨,是因为自张蕴古案后,错判、重判不需要担太大的责任;而放纵犯罪行为,会获得重罪。甚至是掉脑壳,主审官员为了免担罪责,只有重判。
网友认为李世民纵囚是想告诉天下官吏,你们判得太重啦。于是,我放一批做一次示范。但是,假使李世民真的想对官吏说点什么,大可以正式公文的形式规定,因过失放纵罪犯,罪减一等,至少不必砍脑壳,可是李世民并没有这样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