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成大器者,必守四戒

其二,是“有恒”,每天坚持读书,从不有过间断。
曾国藩:成大器者,必守四戒
文章插图
作者:洞见Echo唯天下之至柔,能胜天下之至坚。学者张宏杰在《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中说:“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读懂了曾国藩这“四戒”,我们亦能受益终身。01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中国古代有句民谚: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意思是,凡是走一步,要看两步。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看得更深,走得更远。毕竟,世界上没有所谓的一劳永逸,表面光鲜的东西,往往是镜花水月,一掬则碎。很多时候,久利之事、众争之地,看似炙手可热,实际可能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战国时期,秦国军事强大。韩国畏秦国,便将秦国一直想侵占的地方上党,让给了赵国。赵国喜不胜收,将这块天上掉下的馅饼收入囊中,不料此举动了他人的奶酪。不久,秦国大兵压境,赵国无招架之力,从此一蹶不振,直到被秦国灭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孙子曰: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人都有贪欲和野心,走捷径是人的本性,纵然火中取栗危险,一不小心就是自取灭亡。但真正的聪明人,能看到背后的风险与陷阱,于是懂得趋利避害。曾国藩行军打仗,就从不走捷径。安营扎寨,一向化攻为守,蚕食敌方的区域;攻城略地,常常以年为计,对敌方围城慢堵。这些不讨巧的笨方法,却总能奏效。曾国藩将此总结为:“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不为久利之事,不往众争之地,本质上,说的是人生的长期投资法则:不走人人都走的巧路,方能避免思维的短视。毕竟,人生漫漫,泥泞遍地。唯有脚踏实地,才是凡事不出大错的硬道理。
曾国藩:成大器者,必守四戒
文章插图
02第二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有一个人修禅访道,请示师父:“人跟别人的关系到底怎么样才叫合适?”师父和他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把自己当别人。”学生想了想:这意思大概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师父点头,又说第二句:“把自己当自己。”学生不解,此时师父道:“坚守内心,不必听与外界的纷扰。”两句话便道出了警世法则:以己度人,多换位思考,懂得与他人分享好处。自我坚守,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轻易随波逐流。正所谓:曾国藩一介文人,却统领三十万湘军,将烧了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消灭,正是因为他深谙“集众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的道理。攻克太平天国都城南京前,湘军打下了关键城市安庆。彼时,曾国藩给朝廷上书,把头功让给了胡林翼,将作战之功让给了绿营将领多隆阿。如此大的利益说让就让,曾国藩周遭的人,都大为不解。但曾国藩不多言语,也未听取别人七嘴八舌,只是将自己的做法一以贯之。三年后,湘军直捣黄龙,拿下南京城,曾国藩又把功劳让给湖广总督官文。李鸿章说:“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为己责;盛德所感,始而部曲化之,继而同僚谅之,终则各省从而慕效之。”为人处世,很多时候成就他人,便是成就众人的事业,更是成就自己的事业。世界上聪明人有很多,有大智慧的却很少。很多才士能人成不了大事,无非是舍不得短期的利益,守不住内心的坚定。利以共享,谋不言众,这不仅是一种入世的智慧,更是一份出世的清醒。
曾国藩:成大器者,必守四戒
文章插图
03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俗话说: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知人不必言尽,留些口德,低调行事,从不是坏事。言语上的胜利,往往给人带来内心的快感。殊不知:愚钝者常炫耀,聪明人多敛藏。处处都要压人一头,过于显摆自己,很容易惹祸上身。曾国藩也曾因口舌之祸,让自己身陷困境。咸丰皇帝刚登基时,曾国藩立刻上书谏言,狠批周遭看不惯的人事。第一次,得到了皇帝的表扬。曾国藩心下大悦,又多次谏言,后来甚至呵斥起皇帝的缺点。批评直言道:“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徒尚文饰,不求实际。刚愎自用,出尔反尔。”这下,不仅得罪了一众文官,更气得咸丰火冒三丈。曾国藩差点被皇帝治罪,所负责的事务,也全部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几番朝堂沉浮后,郁郁不得志的曾国藩读起了老庄,才明白了自身问题所在:行事高调,说话炫耀,言语诛心,表面上是强者,实际却是弱者。至此,曾国藩处事风格大变,对待别的官员,说话委婉温和,不再疾言厉色。之后,曾国藩重新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复出带兵,更收揽下无数能人才士。谦逊收敛的作风,便一直被曾国藩作为立身立心的准则。王阳明说:“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弟。”一个为人高调,言语炫耀的人,必然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永远怀着一颗谦逊的心,平等友善地尊重每一个人,才是为人处事之根本。一如曾国藩自省的那句:“唯天下之至柔,能胜天下之至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