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钱主宰婚姻后——女性独立意识应当树立

当金钱主宰婚姻后——女性独立意识应当树立】《大卫·科波菲尔》,我不愿将其视作一部半自传体,私以为这是一个时代的写照,关于这个被戏称有上百万中产女性终生未婚的时代。本书主角大卫一生中有三位在他爱情史中极为重要的女性,而我则更想分析这几位挺有代表性的女性。
这本书对于女性的描写,对于这几位天使般纯洁的美人,我看了总觉得有些憋闷。朵拉,这位菟丝花一般的娇小姐,在与大卫的交往中似乎就只是一位与大卫母亲相似的洋娃娃美人,漂亮却缺乏主见,毫无管家的才能。但这却不是文学性的虚构,而是时代的缩影,并不是所有女性都能像同时代的简·爱一般独立有主见的。19世纪的贵族小姐,乃至中产阶级的女性,每天所接受的教育只能支撑她们成为精美的瓷器,却无法避免成为这易碎品,因为她们无从得知自己所处在怎样的时代,未曾知晓战争的炮火。而女性最后最美好的未来,似乎也不过是成为上流社会的贵族夫人,她们所担忧的,只有下一场舞会的服饰。
所以,婚姻变成了目的性、功利性的交易,而爱情——这一美好的感情,并不显得重要,或许也只有当人满足了生理上的需求后,我们才有闲暇去考虑感情。这不是某个人的过错,这是时代快速发展、却忘却了我们——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不同之处。我们需要感情,渴望被认同,可是时代进步的同时,似乎忘却了我们个体的成长,亦或说,女性个体的成长。
我们是有思想的,可是在那个时代,女性的才智却无法拿来看看自己所处的世界,她们不明白,也没办法明白,为什么她们在研究文学时受到了一些禁锢。这或许是时代齿轮过快转动的副作用,但是为什么在《简爱》之前,女性就应当是漂亮的装饰品,而男女之间的爱情,却成了一种攀附的姿态呢?女性为什么不能独立的成长呢?
《大卫·科波菲尔》中最“优秀”的女性,应当是爱格妮。她应当是当时的理想女性,温柔聪慧漂亮,但是很可惜,我看不到她对自我的认知,些许是我太过苛刻,不能以我们这个时代所接受的教育去定义她,然而,我却只感受到了她近乎神性的完美,她是时代标准的产物,谁能否认她就一定没有了自我。只是,我却觉得,她过度的温和善良,以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总认为像极了我国古代的裹足,先是打碎你的傲气与骨气,再以时代规定的模板将你束缚,而更多女孩子的痛哭声,则被母亲名为“这样才能嫁个好人家”的声音给淹没了。
我更喜欢爱弥丽的塑造,普普通通的渔民女孩,美貌却成为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她对于进入上流社会的幻想,更让我觉得真实可悲。女性就只有在进入了地位高尚的家族,才是正确的活法吗?为什么只有这一种活法呢?说到底,教育不足,眼界不够开阔才是原罪。
我们应当独立,从经济、身份乃至于思想,我们应当是精神灵魂的对话。爱情,亦或说更多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不将自己与他人放在同等的地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第四层是尊重的需要。我们需要尊重,需要独立,需要平等的对话,需要接受平等的对待。而女性实则也在这么多年证明了我们也可以做到很好,而那位玛丽皇后,终究也只是时代的塑造。
在今天,呼吁女性独立似乎是个很奇怪的话题,总有人会问,女性难道不过只是在过往才不够独立吗?可是不是这样的,仍然有许多人,享受着优待,亦或忍受着冷眼,但是却不知道,什么是心理上的独立。而为什么我们能够安逸地坐在教室亦或办公室中,过着和平的日子才是我们应该铭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