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是怎样躲过“胡人无百年运”这个诅咒的?韦小宝一语道破真相( 二 )


文章插图
崇祯勤政爱民,勉强算是个称职皇帝,“穷奢极欲”四字无论如何和他是沾不上边的。“钱不够用”最主要是因为对付满清国防费用超支,崇祯与他的臣子政治觉悟不高,都不愿意拿出私房钱来共渡时艰,只好退而求其次盘剥百姓了。
加赋、加税是事实,但原因却是为了加强国防力量,金大侠的这个解释有因果倒置之嫌。
诚然,明王朝灭亡是有多方面、深层次原因的,但满清的入侵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满清是怎样躲过“胡人无百年运”这个诅咒的?韦小宝一语道破真相】严格讲来,明王朝从风雨飘摇最终走向衰败覆亡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终明之世,北元始终是困扰大明帝国的主要军事威胁。即便到了晚明时,双方再无大的战事,明王朝仍不得不沿长城一线大量驻军以备不时之需。
在东部沿海地区,倭寇成了明帝国的大患,戚继光的抗倭,明王朝出于宗主国的虚荣出兵抗日援朝,虽然明王朝战胜了日本,但也几乎耗尽了国库。
还未等明帝国恢复元气,就不得不面对风起云涌的民变。流寇越剿越多,后金政权又崛起于白山黑水间。打仗,无异于烧钱,与满洲人的萨尔浒之战,终于引发了明帝国财政的崩溃。
明王朝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停加赋,与满洲人的步步紧逼有关。
明晚期的田赋加派名目繁多,但最主要的有三种:辽饷、剿饷、练饷。而其中的辽饷、练饷又与满洲人的侵凌有着直接的关系。
辽饷,是因与满洲人在辽东战事紧张、军饷不足而加派于民的赋税;练饷,是由于烽烟四起,明王朝深感兵力不足,于是未雨绸缪练兵七十三万,由此专门增派的赋税。据统计,明末辽饷计900万两,练饷一年则为730余万两,仅此两项,每年就增赋1600余万两。
要知道,明帝国承平之时的财政年收入不过区区400万两而已。
康熙吹嘘“永不加赋”,不过是在为其统治的合理性寻找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罢了。
满清是怎样躲过“胡人无百年运”这个诅咒的?韦小宝一语道破真相
文章插图
早在满清八旗入关之初,顺治还在关外,多尔衮就代表清政府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明王朝道:“前朝弊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后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
为了防止重蹈覆辙、巩固政权,迷惑吃瓜群众,清政府及时推出了减税新政,称“顺治元年为始,凡正额之外,一切加派,如辽饷、剿饷、练饷及如召买米豆尽行蠲免。”
嘴上讲得天花乱坠,行动却是南辕北辙,为了满足王公贵族的贪欲,安置二十余万八旗将士及其家眷的生活,在京畿地区开始了疯狂的跑马圈地运动。
于是乎马蹄到处,汉人地主变成贫民,贫民变成流民,失去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被迫南窜,“有父母夫妻同缢死者;有先投儿女于河而后自投者;有得钱数百,卖其子者;有刮树皮抉草根而食者;至于僵仆路旁,为乌鸢豺狼食者,又不知其几何矣。”
损人利己的跑马圈地,一直到康熙二十四年方才结束。
北京周边的广大农民就算是乐意交纳更多赋税给这些新的统治者,也不可得矣。
而清政府吹嘘的“我朝革命,首除三饷,与民休息”执行情况又如何呢?
顺治在位期间,有关废除明末加派赋税的谕旨多达十余次。所以如此,正是因为清初财政困难,有关谕旨形同虚设,事实上“辽饷”、“练饷”一个也不能少。所谓“永不加赋”,最多只是宣传与安抚的性质,说说而已。如果执行到位,也就没有必要反复强调,甚至在退位后仍将“永不加赋”四字送给康熙,当做政治纲领来执行了。
真的“永不加赋”是直到康熙五十一年才开始的,就是在这一年,屁股在龙椅上坐踏实的康熙终于良心发现,当然也是为了躲过“胡人无百年运”的诅咒,谕定丁银总额,规定“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第二年又重申此谕,诏告天下,“续生人丁,永不加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