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是怎样躲过“胡人无百年运”这个诅咒的?韦小宝一语道破真相

数千年来,我们以炎黄子孙自居,称自己为华夏民族,何谓“华夏”呢?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这就是“华夏”一词的来历。
与华夏相对应的则是“夷”。“夷”,就是带弓箭的人,发展到后来基本上就是游牧民族的通称了。自两汉王朝后,华夷又多了个新的称呼——胡汉。名称虽异,实质依旧,汉人因为有“礼”加持的优越感,一如既往的鄙视夷与胡人。
每逢华夏民族遭遇游牧民族、胡族的欺凌、侵略,“华夷之辩”都会成为捍卫华夏正统,保护华夏文化的思想利器。每到这个时候,打不过弓马娴熟的胡族的汉人总会画个圈圈诅咒你——“胡人无百年运”!
你别说,汉人的这句咒语还真邪性: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占据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鲜有国祚过百年的。
惟一的异类,就是由女真人建立的满清政权,即便是到了晚期的种种不堪,国祚也近三百年之久了。
清人是如何打破“胡人无百年运”这个诅咒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无须由砖家来答疑解惑,只要是读过金庸大侠武侠小说《鹿鼎记》的,就都可以说个子丑寅卯来。
金庸大侠写完《鹿鼎记》就封笔了,大概是金大侠言尽于此,意兴阑珊的缘故。
许多人以为,《鹿鼎记》的主人公是享尽齐人之福的韦小宝,其实这部书真正的男猪脚是爱新觉罗-玄烨。
小桂子在小玄子面前,只有俯首帖耳的份,韦小宝最后走的不知去向,其实也是惹不起、躲得起罢了。
金大侠表面上写韦小宝,不过是借他来插科打诨,实际则是描述康熙如何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战沙俄维主权,专治各种不服的光荣过往。
满清是怎样躲过“胡人无百年运”这个诅咒的?韦小宝一语道破真相
文章插图
《鹿鼎记》中,康熙为了寻找父亲顺治,处心积虑的将小桂子打发到少林寺出家,然后又将他安排到五台山侍奉出了家的顺治。
韦小宝不负所托,终于找到顺治并救他脱险,顺治却不愿意离开五台山,让他带给康熙一套《四十二章经》,并让韦小宝转告康熙:“天下事须当顺其自然,不可强求,能给中原百姓造福,那是最好。倘若天下百姓都要咱们走,那么咱们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要天下太平,‘永不加赋’四字务须牢牢紧记。他能做到这四字,便是对我好,我便心中欢喜。”
康熙怔怔听着,眼泪扑簌簌的流在包袱之上,双手发抖,接了过去,打开所袱,见是一部《四十二章经》,翻了开来,第一页写着“永不加赋”四个大字,笔致圆柔,果是父亲的手笔,呜咽道:“父皇训示,孩儿决不敢忘。”
金庸担心读者如韦小宝一样不明所以,于是借天真有邪的韦小宝之口问康熙:“永不加赋是什么东西?”
金大侠是如此解释的:“赋就是赋税。明朝那些皇帝穷奢极欲,用兵打仗,钱不够用了就下旨命老百姓多缴赋税。明朝的官员又贪污得厉害,皇帝要加赋一千万两,大小官儿至少多刮二千万两。百姓本来穷得很了,朝廷今年加赋,明年加税, 百姓哪里有饭吃?田里收成的谷子麦子,都让做官的拿了去,老百姓眼看全家要饿死,只好起来造反。这叫做官逼民反。”
不喜欢读书,喜欢耍小聪明的韦小宝被康熙的一席话震撼了,为“永不加赋”四个字深深折服。
后来顾炎武、黄宗羲、吕留良等几位大儒劝他称帝,重举反清复明大旗时,他甚至振振有辞道:“他做皇帝,天下百姓的日子,就过得比明朝的时候好。”
此处写为“明朝”,而不是前朝,应该是为了突出韦小宝无知无畏的流氓嘴脸。
韦小宝说出这样有板有眼的话来,大概是忘记了死在“扬州十日”的九岁爷爷了。
康熙讲的虽然是实情,但仔细琢磨,怕是这话经不起推敲。明王朝统治者组织兵马抵御满人的欺凌,让吃瓜群众凑份子似乎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满清是怎样躲过“胡人无百年运”这个诅咒的?韦小宝一语道破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