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维的《山居秋暝》讲到齐己的《游谷山》

从王维的《山居秋暝》讲到齐己的《游谷山》
——在“何为理想生活”论道上的讲述
陈先枢
从王维的《山居秋暝》讲到齐己的《游谷山》
文章插图
从王维的《山居秋暝》讲到齐己的《游谷山》
文章插图
首先朗读一首唐诗。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已经到了秋天。皎皎明月从松树的间隙里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竹林里的喧笑声,是洗衣的姑娘归来了,莲叶轻摇,是捕鱼的轻舟下来了。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这就是唐代文人向往的山居生活。
王维是初唐著名诗人,他在唐肃宗乾元年间任过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可算大官。但四十多岁以后,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弃官去终南山山居。
唐代王维一类的归隐之风,源头要追溯到魏晋南北朝。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儒学已从汉代的“独尊”走向衰微。“高人乐遗世,学者习虚玄”的社会风尚促进了倡言“空无”的玄学的发展。这一群体的代表就是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
建安七子是东汉末建安年间(196—220年)王粲、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七位文学家的合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文学成就,对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过贡献。王粲在诗赋上的成就高于其他六人。代表作为《七哀诗》与《登楼赋》。
七子中的王粲与长沙有些关联。初平二年(192),因关中骚乱,王粲往荆州依附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得了忧郁症,是医圣张仲景治好了他的病。张仲景为南阳郡人,汉献帝初,被举为孝廉。东汉时期长沙郡和南阳郡都隶属于荆州。东汉建安年间,荆州刺史为刘表。张仲景是怎样当上长沙太守的,这得从他的前任张羡说起。建安三年(198),长沙太守张羡发动反叛,刘表派兵征讨,数年不下,直至建安五年(200年)张羡病死,其子张怿继任长沙太守。刘表继续发兵攻伐,次年张怿被彻底打败,长沙郡重归荆州。张怿兵败之后,长沙太守空缺,那么该由谁来继任长沙太守呢?正好这时刘表的故交、号称东汉“建安七子”之首的著名诗人王粲向刘表推荐了一位人选。此人即为张仲景。原来张仲景多次为王粲诊治过疾病,两人交往频繁,过从甚密。建安七年(202),荆州刺史刘表任命张仲景为长沙太守。至建安十二年(207),张仲景任长沙太守共五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正是他任长沙太守期间完成的。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谓竹林七贤。七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文章颇负盛名。还有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魏晋的士人中,流行着一种时髦,叫做“清谈”。他们挑选一个清幽安静的场所,比如园林之中,或者山水之畔,坐在胡床之上,铺开棋子,娓娓而谈。他们激烈地辩论人究竟该怎样生活才算快乐?这种辩论往往通宵达旦,数日不休。“竹林七贤”就是这股思潮的典型代表。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认为人活着应该不受“名教”的约束,而应该向自我、人性真情回归。他们主“我”重“情”,特别强调个“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