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定制一份“断舍离”清单


 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定制一份“断舍离”清单
文章插图
断舍离,指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这最初来源于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所著的书——《断舍离》,向大众传播了一种极简的物品整理观念。
然而,何止是要对家里的物品进行整理,我们更需要对自己的朋友圈做一次“断舍离”。但很多人都扭曲了“断舍离”的认知,认为就是简单的清理物品、清理朋友圈,然后扔掉,如果你也是这样理解的话,那只能说明你也不懂什么是“断舍离”。
扔,是对“断舍离”最大的误解
“什么断舍离?不就是让人扔东西吗?”
“买了扔,扔了再买,这不是脑子有病吗?”
“都断舍离了,赚钱还有什么意思?”
很多人对“断舍离”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扔”,殊不知这其实是对“断舍离”最大的误解。
在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中,女主是一个把“断舍离”这个概念发挥到极致的一个人,甚至到了一个变态的地步,人称“扔东西狂魔”。
她家的客厅只有一台电视、一张桌子、一个柜子,她朋友来家里做客时误以为女主一家还没有搬进来。在一次打扫中,女主看着客厅桌子觉得也是可有可无的,想着在木地板上吃饭也不是不可以。但还好被朋友及时拦住,否则桌子也被她当成垃圾一样弃之不用了。
女主其实已经成家了,因为丈夫在结婚时又买了一对新的戒指,所以她认为之前的订婚戒指不戴放着也没什么用,于是不顾丈夫的反对把两个人共同有用的订婚戒指给扔了。
 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定制一份“断舍离”清单
文章插图
看到这,你一定也会觉得女主已经走火入魔了,她完全陷入了对“断舍离”的误区。虽然“扔”一直也在被断舍离实践者们津津乐道,热烈讨论,确实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扔”从来不是“断舍离”的重点。
“断舍离”的重点是:选择,选择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断舍离”的目标是:更少,但是更好。
扔扔扔只是“断舍离”的初级阶段,当你舍弃那些不需要、不合适、不喜欢的杂物时,你会发现选择的智慧。在“扔”和“选择”之间,是一个带有理性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扔了又买,买了又扔,到头来发现自己还是只会扔东西。
“断舍离”不是苦修,“更少,但更好”的生活,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才能真正活出一个精致且有意义的人生。
对物品的“断舍离”
想把屋子收拾干净却迟迟不肯行动,因为收拾“很麻烦”、“费时间”;
身边的杂物越堆越多,却怎么都丢不掉,因为“舍不得”、“好可惜”;
不断地买新东西,怎么都停不了手,因为“万一没有……”、“总有一天会用到”;
这是不是像极了纠结又控制不住剁手的你?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囤积症”,即强迫性地保存物品的行为,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虚拟物质,是一种生理和神经系统的疾病。
《物品:强迫性囤积和物品的意义》深入剖析了囤积症这种普遍现象,书中提到:
囤积行为有两个特点:获取很多物品,当这些物品不再有用时无法丢掉;大量摆放不整齐的东西造成了家中的混乱。
每年的双十一是一场浩浩荡荡的囤货大派对,许多的消费者都会趁着打折,购买许多的东西屯着。在去年有一项调查,2017名受访者中有84.5%在双十一进行了囤货,但是,有73.3%的受访者表示对自己的囤货行为感到后悔。
因为这大部分人发现,囤积的物品不仅占用了居住空间,降低了生活舒适度,过了保质期还会造成浪费。
这难道不就是典型的“花钱找罪受”的行为吗?当我们购买大量自己并不需要、或者超过自己需求量的东西,其实就是在证明一个道理:当我们在占有“资源”的时候,“资源”也在占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