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韩信立下赦书,见天地铁三不杀,此事记载于正史吗

高祖许诺张良三不杀韩信,不是正史,《史记》《汉书》等正史并无相关记载,最初的出处,是明代钟山居士甄伟写的《西汉演义》,这部小说像《三国演义》的三分史实,七分杜撰,许多情节细节,也缘自作者的虚构。
刘邦为韩信立下赦书,见天地铁三不杀,此事记载于正史吗
文章插图
显然,这一精彩的桥段,也是小说家的杜撰。
所以谈论这个问题,实际上与公正评价历史人物无关,只是就小说谈小说。要谈的就是作者为何要杜撰这个桥段,这个桥段对人物塑造有何作用,是否合乎情理。
回答这些问题,先要简述一下这段情节:
刘邦在张良的劝说下,从大局与长远利益考量,许诺韩信三不杀,分别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但后来,天下大定,他又后悔了。吕后心领神会,趁刘邦巡游之际,将韩信诓骗到长乐宫的中室之中,用麻袋装起来,在命令人用削尖的竹枪捅死。既除掉了刘邦的眼中钉,又不违背三不杀的原则:不见天,不着地,也没用铁的凶器。是一次很完美的政治谋杀。
刘邦为韩信立下赦书,见天地铁三不杀,此事记载于正史吗
文章插图
类似的故事,还有另外的版本:
刘邦为笼络韩信为他效力,曾连夜签发手令封韩信“三齐王”,并许下“五不杀”诺言,分别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君不杀,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得到这样的赏封后韩信才去追击项羽,最终击败项羽为刘邦打下了江山。
但是在《史记》里,韩信曾被人两次告发谋反,最终彻底失去刘邦信任,并且终因谋反之罪横遭杀戮,夷灭宗族,这显然与“三不杀”或“五不杀”的桥段没一毛钱的关系。话再说回来,我们还是就演义说演义。
韩信无疑是助刘邦打下汉家天下的最大功臣,但刘邦为何前允不杀,后又默许杀之呢?概而言之:因为刘邦有必杀之心,韩信有必死之由,吕后有谋杀之机,一切水到渠成,韩信非死不可。
刘邦为韩信立下赦书,见天地铁三不杀,此事记载于正史吗
文章插图
首先,宿命地看,正应验了“成也萧何败萧何”这句谶言。可以说萧何最懂韩信,也最任信萧何。但萧何虽然爱才于韩信,但始终是把主子刘邦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所以,当看到韩信有反叛之心时,也是害怕诛连,便多次进言诛杀韩信,吕后巧杀韩信,难免不是萧何的谋略。
其次,韩信收留刘邦最痛恨项羽手下第一武将钟离眛,这钟离眛曾经追杀过刘邦。刘邦只要得手,一定会报仇雪恨。钟离眛投靠韩信,当然是信任他,而这一信任,也为刘邦留下疑心韩信有二心的把柄。
刘邦为韩信立下赦书,见天地铁三不杀,此事记载于正史吗
文章插图
在刘邦一再不断施压下,韩信才杀掉好友钟离眛,这已是得罪了刘邦,并且也失云了刘邦的最后的信任,反而助长刘邦除掉他的决心。
第三,韩信目光短浅,不识时务。当刘邦释放将他从齐王楚王降为淮阴侯的时候,已是隐含杀机,换了明智之人,会选择辞官告老还乡,以退为进,或可博得刘邦同情,保全性命,富贵养老终生。
但韩信自恃立下汗马功劳,被贬已是吃了大亏,如何再自行退辞还乡?而委屈求全,让刘邦想起他的胯下之辱,难保韩信将来不作反贼,于是更加坚定杀心。
总之,当刘邦和吕后对韩信完全失去信任以后,韩信的命运注定是个悲剧,被杀不可避免,只是时间与时机的问题。
刘邦为韩信立下赦书,见天地铁三不杀,此事记载于正史吗
文章插图
吕后趁刘邦外出而不违“三不杀”而三杀之,其实更可能是二人的合谋,以掩天下人耳目而已。可悲的是,一代名将韩信最终死于一群妇人之手,更增添了这个历史人物的悲情色彩。作为艺术虚构的情节,不仅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与传奇性,而且对塑造人物形象,表现韩信政治上的愚钝,刘邦老谋深算的阴险,吕后的专横凶残,都是非常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