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在春秋这段历史上,可谓是大放光彩的人物,成功地在战乱四起的年代里树立了短暂的和平时光。但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对于管仲的看法却有不同。相对来说,孔子的评价比较客观,有褒有贬,但孟子对管仲的评价就以负面居多了。
文章插图
究其原因,除了当时的形势之外,孔孟二人对于儒家思想该如何应用于实践中的方法有了根本性的分歧,这就导致了对管仲做法的褒贬不一。管仲用何种办法,结束了长期的战乱时代孔子的时代属于春秋晚期,距离管仲成名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二百余年,春秋霸主都换了好几位。但从结果来看,之后的霸主其实都是走的管仲提供的方法。这个方法为什么效率如此之高,那就得先来说一说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战乱。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周朝取代商朝之后,分封诸侯。不是单纯地为了拱卫王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盘太大不好管控,让这些诸侯去建立邦国。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当时的国界线很多地方并不明确。
文章插图
比如封给箕子的就是现在的朝鲜半岛,当时也不是中国的领土。这些诸侯国到了地方之后,需要自己去拓展土地,逐渐蚕食之前没有纳入周王朝版图的地方,壮大实力。就像一张纸上落了很多墨点,一开始大家都比较小,谁都不挨着谁,自然没什么问题。但随着墨渍逐渐渲染,必然就有交界的地方。这些墨点的数量本来就多,边疆地区还不严重,但中原地区的可占取面积被逐渐挤压,于是就会发生冲突。这样一来,诸侯国之间因为自身的发展需要资源的支撑,不可避免地开始了结盟、攻伐,周王朝又无力管制,局面就此失控了。管仲看到了这种现象之后,明确地认识到,以现在各诸侯国的实力来说,并不存在一个可以灭掉其他诸侯的国家,那么还不如各自发展,减少战乱,通过外交手段来换取利益。于是,管仲给齐桓公的提供的方法是:尊王攘夷。
文章插图
既然不能成为实至名归的领头人,那么先做一个实际上的天下盟主倒也可以接受。齐桓公率先表示,愿意拥护周王室,得到了整个周王朝所有诸侯国名义上的服从。再配合着齐国强大的国力,自然就有了管理天下事的能力和理由。当然,只靠口号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必须要拿出实际的好处来,让各诸侯国能认同齐国的做法。这就是“攘夷”的目的。既然内部的蛋糕就这么大,打来打去无非就是从你碗里抢过来,放在我碗里罢了,那大家何不一起做一个更大的蛋糕呢?这就叫做“开源”。于是,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军开始了互帮互助之旅。
文章插图
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帮助当时还是小国的燕国北上攻伐山戎,并且还又割了五十里地筑城“燕留”,让这个国家就此成为了中等诸侯国。不用互相攻伐,可以安心发展,互通有无,大家实力都再逐渐上升,这样的好事自然就被各诸侯国所接受了。管仲就是通过这样看似很简单的方式,在战乱年代里取得了和平时期,之后的几任霸主其实都沿用的这种办法。孔子:走管仲老路,止刀兵,再兴霸制孔子所在的春秋晚期,还没有进入到战国称雄的时代,所以受到时代性的影响,他也是更为支持这种“霸主”路线的。因为宣传的需要,后世典籍一般都解释成孔子是比较维护“周礼”的,但其实从最初的文献和其所推崇的方法来看,他所维护的“周礼”是管仲、齐桓公等人为了霸权地位而制定的“周礼”,并不是真的要恢复周王室的独尊地位。
文章插图
孔子的思想也是“尊王攘夷”,继续向外拓展利益,补足内部消耗。在《论语·宪问》中,孔子有两次称赞管仲:其一: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充分肯定了管仲相齐桓公之后,对于战乱的止息。其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在此之前,北方的少数民族经常会入侵中原掳掠,虽然中原王朝有所反击,但忙于内战,往往都以止损位目的的被动反抗,民众人口、经济损失都非常大。
- 西游记,为什么孙悟空早就知道,他已经飞出了如来佛祖的手掌心
- 此人虽在梁山扮演不起眼小角色,但却对梁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贾宝玉最后去了哪里脂砚斋的一句批语说出了最终归宿
- 中国“从未改名”的一座城市,沿用3000多年,只因出了一位美人
- 无天占领了三界,为何三清、鸿钧不出手如来说出了答案
- 五大山水画作品,表现出了静谧的美,极具艺术表现力
- “五服”是什么?为什么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
- 黄庭坚的水仙花,写出了水仙的清俊与洒脱,直追屈原魂魄
- 此人为三个女儿挑女婿,结果选出了三个皇帝,号称古代岳父第一人
- 中国有一个省,人口过亿,名将宰相出了一大堆,却从来没出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