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贝州故城遗址( 二 )


《续高僧传》记载:
“释辩义。姓马氏。贝州清河人也。少出家。沉静寡世事。”“初归猷论师。学杂心贯通文义。年始登冠便就讲说。”“当即惊誉两河甫为称首。”“初义仁寿二年。奉敕送舍利于本州宝融寺既达州治忽放光明。寺僧智耀先有舍利九分。将入道场。数之加得十二分。又放光明。随人缘念色相不同。青红紫白同时异见。或佛像僧形重沓而出。前后放光日流数度。将入塔夕。复于基上气发黄紫。去地四尺。填平后夜又放大光。上属星汉下遍城邑。合境顶戴欣其嘉瑞。”
后宝融寺攺隆兴寺,据旧志记载,隆兴塔为“砖塔,共12级,计高130尺。”又在宋乾德五年(967)“举舍利五十二粒、指骨一节置内。”
二、天下北库
因隋代永济渠的开凿,给贝州城带来了发展机遇,可谓之贝州是一个泊来的城市。
隋代大业四年(608),隋炀帝下诏动员河北各郡百姓开挖永济渠,利用曹魏时期的旧河渠将淇水、沁水、清水进行疏浚,还利用汉代屯氏河和大河故渎进行沟通,将漳水与漯水相接,形成了隋代大运河一些河道。当时黄河故道的泥沙很多,很容易堵塞,经常“塞长茭,决沮淤” “行舟不通”,隋开挖的永济渠,使古贝州城成为大运河畔重要的节点城市,也成了自隋代至唐代北方重要物资储存基地,被称为“天下北库”。
《新唐书》记载:“国家平日聚江淮河南钱帛于彼以赡北军,谓之天下北库。”
有人研究说:当时契丹李尽忠部也举兵反唐,朝廷多次出师兴讨。契丹之乱刚平,突厥的默啜又兴兵来犯,“欲取河北”。东北局势紧张,唐朝在河北地区的驻兵也日益增加。到玄宗天宝元年,范阳、平卢节度编制中的兵员共12.8万余人,居全国各地军镇之首。兵员的增加,其所需物资军由永济渠运输,并在永济渠两岸城市存储。当时的贝州就因其贮集之丰被称为“天下北库”,安史之乱爆发时,仓库仍有为装备“北军”而储备的租布300余万匹及为征讨默啜而运至的“甲仗”50余万件 。
三、贝州之战
唐代贝州之战有两次。
唐天宝十五年(755)安禄山叛军南下。常山太守颜杲卿固守真定抗击叛军,平原太守颜真卿杀了叛将段子光,征讨叛军。当时贝州将领李萼,年仅20岁,胆略过人,与颜真卿联合,共同抗敌。颜真卿从平原郡抽调6000士兵,编入清河部队,又采纳李萼的建议,由李萼率兵坚守黄河沿岸,在魏郡(今河北大名)与安禄山短兵相接,大胜并收复了魏郡。不久,唐将李光弼收复常山郡,又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合兵大败叛军,河北诸郡纷纷响应。唐至德元年(756)十月,郭子仪和李光弼,从河北战场西进山西、陕西。史思明攻占河北大部分郡县。第二年郭子仪组织唐军反击叛军,夺回贝州城。
第二次为唐兴元元年(784),是泽潞节度使李抱真与恒、冀、深、赵四州节度使王武俊连兵救魏州(治贵乡,今河北大名北),在贝州(治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大败范阳节度使朱滔军,粉碎朱滔南下与朱泚合兵反唐的一次重要作战。
贝州兵变
王则(?-1048),涿州(河北涿县)人。是北宋仁宗时河北士兵起义领袖。因灾荒落贝州(河北清河西北),卖身为牧羊人。后投宣毅军,升为小校,参加弥勒教,习五龙、滴泪等经。计划在庆历八年(1048)元旦起事,因事泄露。提前于庆历七年(1047)冬至日在贝州发动兵变,捕知州张得一,他被推为东平郡王,建国号为安阳,年号得圣。战士面刺“义军破赵得胜”字样。次年,宋廷派明镐、文彦博率重兵围攻,后城陷,王则被俘解至东京(河南开封),遭肢解而死。
四、贝州屠城
刘仁恭,原为卢龙节度使李可举旗下将领,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在卢龙攻易州的一场战役中,以挖地道进城的方法攻陷城池,因此绰号“刘窟头”;当时河北地区以晋王李克用与朱温进行对抗,刘仁恭归顺李克用,借机当上卢龙节度使。不久与李克用反目割据幽州。光化二年(899)刘仁恭驱燕军十万进攻山西、河北等地;攻陷贝州城,并将贝州抢掠一空,把城中百姓斩尽杀绝,《新唐书》刘仁恭传记载说:“次贝州,屠之,清水为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