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李斯为劝阻秦王逐客,表面避其锋芒,暗中偷换概念,嬴政却看懂了

秦始皇在亲政的第二年发布了驱逐外客的诏令 , 起因就是为秦国修建水渠的郑国身份暴露 , 原来他是韩国派来的间谍 。
这一事件被宗室利用了起来 , 他们对嬴政说:
嬴政采纳了宗室的意见 , 发布了逐客令 , 李斯也在被驱逐的行列里 , 于是他写下了著名的《谏逐客书》 , 成功使得嬴政意识到问题的源头 , 根本不是外客和宗室的争权 。
秦朝|李斯为劝阻秦王逐客,表面避其锋芒,暗中偷换概念,嬴政却看懂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谏逐客书》的第一句话就直奔主题 , 李斯说:
直接提反对意见 , 没有任何的修饰 , 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紧迫”感 , 似乎嬴政如果不赶紧处理这件事 , 将会出大乱子 。就像《出师表》一般 , 开篇就造出一种紧张无比的气氛来 , 引起君王的重视 。
而下面的论述里 , 李斯却选择了非常巧妙的立场 。
按理说 , 李斯也属于被驱逐的外客 , 他应该站在外客的立场上来请求秦始皇的挽留 , 但李斯没有 , 他站在了秦国的立场上 , 来讲述外客对秦国所起到的作用 。
秦朝|李斯为劝阻秦王逐客,表面避其锋芒,暗中偷换概念,嬴政却看懂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李斯列举了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四位秦君的例子 , 指出辅佐他们的百里奚、商鞅、张仪、范雎等人都不是秦人 , 而是外客 。热播的《大秦帝国》系列故事就是从秦孝公的时代开始讲起的 。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李斯在这一段中得出了一个结论:
李斯没有站在外客的角度上邀功请赏 , 而是拉出了四位对秦之强大有大功的秦王 , 让嬴政认识到秦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 自己的先祖又是如何做的 。既然外客没有辜负秦国 , 反倒对秦国的壮大有大用 , 那么现在为何要一味地驱逐外客呢?
李斯已经将话题带偏了 , 他只捡了外客的正面形象来举例 , 关于外客的负面作用却绝口不提 。
秦朝|李斯为劝阻秦王逐客,表面避其锋芒,暗中偷换概念,嬴政却看懂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最为典型的就是刚刚发生的“嫪毐之乱” , 以及郑国确实是韩国派来的间谍 , 这些就发生在眼前的事情 , 就这样被人忽略了 。
而在下一部分里 , 李斯再次将话题扯远 , 继续“忽悠” 。
从身边的器物入手 , 李斯让秦始皇看看自己所处的环境 。无论是身上配饰的珠宝玉石 , 还是腰间悬挂的神兵利器 , 抑或是周遭的旗帜钟鼓 , 哪里都是产自秦国的呢?
如果不吸收列国的美好事物 , 那么秦国有今日的繁盛景象吗?
李斯还做了一个对比 , 他说之前秦国是非常简陋的 , 甚至酣醉之后只能击打着桌上的器皿唱歌 , 这也是“渑池之会”中蔺相如让昭襄王击缶是一种侮辱的原因;而现在的秦国有了非常优美的音乐、歌舞来助兴 , 这不好吗?
秦朝|李斯为劝阻秦王逐客,表面避其锋芒,暗中偷换概念,嬴政却看懂了
秦朝|李斯为劝阻秦王逐客,表面避其锋芒,暗中偷换概念,嬴政却看懂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李斯又得出了一个结论:
可以看到 , 话题越扯越远了 , 说“外客”却扯到了器物 。
器物是死的 , 它不能从事破坏工作 , 而“外客”可以 。但李斯对这一点却绝口不提 。
嬴政也不蠢笨 , 他难道看不出李斯所言说的事物和“驱逐外客”的诏令是有所不同的吗?
秦始皇当然知道 , 但是他读出了李斯背后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 而这远比“驱逐外客”重要得多 。
秦朝|李斯为劝阻秦王逐客,表面避其锋芒,暗中偷换概念,嬴政却看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