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学浩(张君秋先生之子)
我父亲张君秋先生经历了学艺、实践、创业、成名的奋斗历程。以他优越的天赋条件,在诸多师长的教导和提携下,奋发图强,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在百花争艳的艺术天地里,开辟了自己的一片天空。父亲在他30岁正当年时,随着时代的脚步,带着对未来的向往,走进了新时代。他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率领着剧团的一班人马,进工矿、到乡镇、下部队、走四方,为基层百姓送戏演出,一年演出达300余场。他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加抗美援朝演出,抱着一腔爱国情怀和大无畏精神,率团奔赴朝鲜战场,接受战火的洗礼,慰问亲人志愿军,送戏送温暖,受到广大官兵的热烈欢迎和爱戴。
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发展欣欣向荣,激发着他的工作热情和创作冲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利用南下巡回演出的休息时间创排完成《望江亭》,一经上演大获成功。新剧情、新形象、新声腔、新风貌,业内业外,新老观众,蜂拥争看,一票难求。海内外各地争相学演传唱。随之,“张派”被叫响,水到渠成,这是父亲这部创新剧目成功演出的意外收获。
文章插图
十年内,父亲又陆续成功推出《秦香莲》《秋瑾》《珍妃》《西厢记》《楚宫恨》《状元媒》《诗文会》《赵氏孤儿》等剧目。他根据不同的剧情、人物、情感,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大胆突破创新。编创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优美动听的新唱腔旋律。他的张派声腔艺术突破了他之前的声腔艺术水平,扩展了演唱曲调音域,旋律更丰富,也更大提高了演唱的技术难度。同时经他整理和亲自演出的部分传统剧目均成为京剧经典剧目和张派代表剧目。在当时“旦角艺术已再无发展空间”的舆论下,张派艺术异军突起。父亲的创作高产且成功率极高,可谓是既立得起、又传得开、还留得住,至今仍是舞台上常唱常演的主打剧目。他为中华艺术殿堂增添了大量国粹艺术的经典作品,成为民族文化的珍品瑰宝。
我父亲热爱艺术,爱党爱国爱人民,对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一片忠心。上了年纪,仍不辞辛劳,转向艺术教育事业岗位,培养了大量优秀艺术人才,如今已成为当今京剧艺术的中坚力量。他还提议设立政协京昆室;在国际上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赢得声誉;在抢救文化艺术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音配像”工程中身担重任。
父亲已逝去23载,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和奋斗精神。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6日 06版)
【致敬父亲百年诞辰】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 黑道宠文“战少,夫人去找您父亲单挑了”告诉他别伤着我媳妇儿
- 《天天向上》戏曲扮相太惊艳,致敬经典,传播传统文化
- 清朝钢轨历经百年,如今依然坚固耐用,专家:每根都是无价之宝
- 铭记历史 致敬英雄 —共青城市多所学校组织师生观看纪录片《为了和平》
- 音乐剧《在远方》致敬美好生活创造者
- 武当山上的“夺命龙头香”,百年来殉命者不计其数,如今稍有改动
- 知名作家:因为其父亲是侵华日军,因此他拒绝生育和吃中国菜
- 故宫挂着一幅怪异古画,数百年人无人看懂,背后却蕴含深刻意义
- 孔府的红长凳:明朝宰相枯坐两时辰结局悲惨,几百年来只有贪官坐
- 他拿遍台湾文学奖,写过“百年孤独”式作品,最后一部却很“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