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的那些明清会馆……( 二 )


山陕会馆入口处有一对“霄汉铁旗杆”。这对铁旗杆由陕西冶铸世家华阴徐氏的后人徐忠孝带头打造。站在铁旗杆前由下往上看,底座是一块完整青石,雕刻有天马、麒麟、狮子、神牛等图案。底座上方安放着一尊铁狮子,铁旗杆从狮子背上插入,向上直冲云霄。
据记载,铁旗杆高17.6米,单根旗杆重2.5万斤,采用“分节拥土”工艺铸造,每处节点均有莲花或云斗装饰。社旗会馆的这一对铁旗杆,高度重量皆惊人,形制完整,铸造工艺精湛,全国同类建筑中无出其右者。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南阳社旗镇山陕会馆铁旗杆记》记载:会馆建成时雄伟恢宏,已到了“壮丽不可有加”的地步。但前期捐款仍剩有“三千余金”,商人们“不可析金以入私橐”,于是就铸造了这对铁旗杆。
清代中叶,20两银子差不多是一个小户人家全年收入,“三千余金”不是小数目。商人逐利是天性,遇事常锱铢必较,这样挥金如土打造铁旗杆,有无更深层原因呢?
原来清代陕西、山西都产铁,山西泽州大阳古镇是中国最古老的冶铁之乡,陕西自唐代以来铁器铸造就享誉全国,仅华阴柳子镇就有上千户铁匠。将这一对耗费巨资、结构巧妙、气势不凡的铁旗杆立于繁华之处,除了可增添会馆雄伟气势、展现秦晋商人雄厚财力外,还会成为秦晋冶铁行业活广告,增强各地民众对秦晋文化的认同。多方考量之下,这对铁旗杆才出现在世人面前,山陕商帮可谓一举多得。
山陕客商风头劲健
中国自古重农抑商,即便如此,商业经济在各种藩篱制约下依然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明清时期,各地商帮的出现,标志着商人阶层成熟壮大,最引人注目的是秦晋商人。晋商注重诚信,秦商善捕商机,两省地缘相近,习俗相同,贩运货物相类,人们习惯合称为西商或山陕商人。
山陕商人是明清时期在河南境内实力最强的地域商帮,所建山陕会馆在河南数量多,分布广,基本贯穿会馆建设始终。
清顺治至雍正时期,是山陕会馆初建阶段。顺治十年(1653年),山西旅汴客商集资在开封龙亭东侧老会馆街建起山西会馆,这是河南境内第一座同乡会馆。
之后,山陕客商在各地陆续建立会馆。清康熙、雍正年间,先后建成的会馆有开封朱仙镇山陕会馆、周口沙河两岸山陕会馆、郏县山陕会馆、北舞渡山陕会馆(在今舞阳县)、洛阳山陕会馆等。
那时的河南经济刚从明末战乱中恢复,山陕商人进驻时间不长,经济实力有限,会馆规模普遍不大。乾隆至道光年间,河南山陕会馆建设进入鼎盛阶段。会馆建设花费之巨,装修之奢,可与江南同类会馆比肩。
乾隆三十年(1765年),开封老会馆街的山西会馆重修,陕西富商加入,改名山陕会馆,此时会馆已初具规模,《山陕会馆晋蒲双厘头记》记述道:“接檐香亭五间,旁构两庑。前起歌楼,外设大门。庙貌赫奕,规模闳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甘肃巨贾也加入进来,再行扩建,并更名为山陕甘会馆。这座会馆完整保存至今,会馆内的砖雕、木雕和石雕并称“三绝”。
乾隆时期,作为淮河流域物资集散中心的周口(时称周家口)日益繁华。因山陕商帮势力强大,此前所建多座山陕会馆得到扩建。但保留至今的,只有沙河北岸的山陕会馆。
这座老会馆为仿宫殿式建筑,占地20余亩,三进院落。殿堂宏伟,装饰华美,木雕、石雕、砖雕、琉璃彩绘和铸铁工艺巧夺天工,可称中原会馆建筑的精品。清人高麟超在《洗凡文抄·陈游纪胜》中称赞:“关圣帝装塑威严,双石坊镂刻精妙,春秋阁飞檐建瓴,铁旗杆直插云霄,集公输之巧,荟冶炼之精胜迹也!”
乾隆时期,各地山陕会馆或新建或改扩建,在全省建设格局基本定型。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后,山陕会馆建设接近尾声。先是道光年间,商业名镇朱仙镇遭遇水灾,航道湮塞,商人损失巨大,无力修复会馆。咸丰年间,北舞渡屡遭兵燹,山陕会馆未能幸免。后来山陕商贾曾重修,但随着光绪末年京汉铁路通车,北舞渡丧失了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会馆也从此黯淡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