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高度有限,城墙强度不足,到底有什么作用?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万里长城是华夏民族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国人心中的精神图腾和民族符号,时至今日,在许多场合仍然用长城指代华夏民族。这座雄伟的古建筑大约始建于西周时期,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修建,后世一直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最早是用来抵御游牧民族的防御工事。
长城高度有限,城墙强度不足,到底有什么作用?
文章插图
然而许多人在实地领略过长城的真迹后,往往会发出疑问,那就是长城比起传统城池,墙体高度相对较矮,且容易被摧毁,那么她又是如何起到防御作用的呢?其实,如果了解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中人口主体的生存特点后,上述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一、 长城的城防作用十分薄弱
有句老话叫不到长城非好汉,在物质条件丰厚的现代社会,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后,也愿意通过旅游去领略五湖四海的胜景,当他们到了首都后,绝大多数会去长城游玩。
长城高度有限,城墙强度不足,到底有什么作用?
文章插图
像八达岭和居庸关处修建的长城,多是用青砖堆砌而成,这也符合绝大多数人对长城的印象,然而这种长城基本是在明代修建的,属于造价很高的筑墙办法了,大部分地段还是就地取材,用夯土墙和砖石墙筑成的:
墙体为堆筑土墙,泛白色,呈鱼脊状凸起,宽约3到6米,残高约0.5到1米。
夯土墙和砖石墙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建筑方法之一,虽然不能说是豆腐渣工程,但是受困于古代落后的工艺水平,其坚固程度只能说是一般。如果想突破这种类型的长城,也有许多办法,比如用小型攻城器械去撞击,用铁器去拆除,或者用绳索去攀登,都可以达到进攻方的目的。
对比传统意义上的军事要塞,比如古晋阳、古荥阳城墙,我们会发现长城的墙体非常矮,甚至是前者的十几分之一,如果将其当成阻止游牧民族过境的城防工程,那么其起到的防御作用十分薄弱,甚至可以说是零。
长城高度有限,城墙强度不足,到底有什么作用?
文章插图
而且在古代,长城由于靠近边境,上边是没有大规模驻军的,只要小规模的巡视部队,当敌人侵入时,这些人只能起到预警作用,根本没能力组织第一轮防御,也没有时间等待后续部队的支援。
综上所述,参战古代战争中的经验,长城似乎是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
长城高度有限,城墙强度不足,到底有什么作用?】二、 长城真正的作用是防止骑兵奔袭
如果用农耕文明中围绕城池展开的攻防战经验去看待长城,那么上述观点成立,不过要注意的是,华夏民族修建长城的目的是抵御南下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有着本质的不同,两者相比较而言,农耕文明要领先于游牧文明:
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
简而言之,农耕文明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完全满足了华夏民族的自给自足,相反,游牧文明中的居民由于天灾等原因,无法实现完全自给自足,为了生存他们就要南下掠夺农耕文明。
在这个过程中,两者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自然而然产生了记录的碰撞,并努力放大自己的优势,让自身在斗争生尽量生存下来。
长城高度有限,城墙强度不足,到底有什么作用?
文章插图
整体来说,农耕文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发展,占据了巨大的优势,所以我们看以看到,从周朝到春秋战国再到汉朝(马镫没有发明之前),如果华夏民族舍得付出资源,那么她们对游牧民族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可是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劫掠是维持其生存的重要方法之一,这和礼仪道德无关,而仅仅是让自身存活的自然选择之一。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游牧文明也在努力寻找着战胜农耕文明的方法,最终,她们成功发现其可以凭借战马的教程优势,通过快速的奔袭战,打后者一个措手不及,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劫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