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在《中庸》里面说过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指的是学习和实践的态度,要“博学、小心求证、谨慎思考、辨析真伪、坚定奉行”。借用子思的说法,我将其中的“慎思明辨”作为我们读书(尤其史书)的方法,实践中发现确实管用。
前不久,同一位非常喜欢读书的朋友喝茶——书和茶是中华文化的两大重要元素,很奇怪,喜欢读书的人总喜爱喝茶,但爱喝茶的人未必喜欢读书。我准打算抽个时间好好思考一下这个现象,看看里面有着什么样的“道道”。
朋友系知名大学中文系毕业,现在重庆某高校任教。茶叙中我们聊到了历史上的一位人物——王莽。很遗憾,没能聊到一块,因为她受“传统教育”的熏染很重,觉得王莽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
笔者认为,读书,尤其读史书,有两个重要原则需要把握:第一,慎思明辨;第二,一定不能用我们现在的价值观去衡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应该尽量的去“还原”,这样才能客观,也才更有实际意义。
今天,我想说说前者(即慎思明辨),改天找机会再与大家聊聊后者。
文章插图
王莽(前45-23年),是西汉灭亡到东汉建立时的一个过渡性人物,他于公元8年建立“新朝”,在位16年。因是篡汉而立新朝,所以王莽在历史上的名声很不好。班固认为,自有文学以来,乱臣贼子、无道之人中,王莽当属其首。作为史家,班固对王莽的切齿之恨,跃然于纸上。
王莽的发迹,从宗族血统上源于其姑母王政君,王政君为汉元帝之皇后。因王贵为皇后,她的父亲及兄弟大多在元帝、成帝时封侯。王家一共有九侯、五大司马、可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钟鸣鼎食,其子弟自恃为将军王侯后代,骄奢淫逸,纷纷以声色犬马为乐。
不过,王莽却因为父亲王曼早逝,没能享受到同辈兄弟们的那种福分。他虽是外戚,后来成为新朝皇帝也离不开这层关系,但因自幼孤贫,起点太低,他必须得以过人的心计、坚忍的意志和百倍的努力,才能从沉沦屈辱中打拼出一条上升的通道。他勤苦博学,尤其擅长恭俭谦逊的形象以邀名誉,而且“爵位益尊,节操愈谦”——按照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王莽非常重视其个人“人设”的建立。
王莽一生儒生装束,恭敬的侍奉母亲和寡嫂,养育兄子也是不遗余力,而对待诸父辈更是曲有礼意。成帝阳朔年间,其叔父大将军王凤病重,王莽亲侍汤药,未尝稍懈,以致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王凤被侄儿的行为感动,弥留之际将王莽托付给王太后和汉成帝,遂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王莽由此迈出了往上爬升的关键一步。
随着恭俭谦逊形象的确立,王莽的名声不胫而走,叔父王商等当地名士皆向成帝言王莽之贤。
永始元年(前16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不久又迁骑都尉、光禄大夫和侍中。王莽越发折节力行,他广散财物以交宾客,家中所有在所不惜;又因揭发外戚、定陵侯淳于长的罪行获得“忠直”的名声。
绥和元年(前8年),王莽取代王根出任大司马。为使名誉超过前人,他继续克己不倦,矫情伪饰层出不穷,所得“赏赐邑钱悉以享士”。妻子见客,“衣不曳地,步弊膝”,见之者以为是僮仆。
哀帝刘欣继位,男宠董贤(汉朝大帅哥)与外戚傅氏、丁氏得势,王莽罢官回家后闭门不出,韬光养晦。其间为其鸣不平者不计其数。
公元1年,年仅9岁的平帝继位,王政君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朝听政,王莽复任大司马,总揽朝政。自此,王莽的羽翼渐丰,他逼迫董贤自杀,又培植亲信,“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露出了篡汉的野心。
不久,王莽晋位太傅,号“安汉公”,凡“州牧、二千石及茂才吏初除奏事者”,皆由他接见。为把平帝紧紧捏在手心,他又把自己女儿立为皇后。
为了进一步收买人心,王莽继续献田出钱救济贫民,又增加博士名额广为儒生筑舍,将通晓《五经》及《古文尚书》《周礼》等文献的文士召到京师校经纠谬,统一异说。
- 东大1月书单!2021年一起养成读书好习惯
- 管子48小问原文及白话文-荀卿庠读书会整理
- 老祖宗决定人生“成就”的三大本领,都不是读书学来的,你有吗
- 袁世凯:读书读到心碎,一把火烧醒了功名梦,从此人生开挂
- 孟浩然一首“别有用心”的名作,道出多少读书人的尴尬,发人深省
- 朱万年七岁入私塾读书,生为奇男子,死为英烈夫!
- 小姐怕嫁给读书人吃苦,逼迫丫鬟代嫁,20年后指责丫鬟毁她一辈子!
- 凌云:打造古府读书会品牌 推进全民阅读常态化
- 鲁迅之母鲁瑞:年少读书放足,中年亡夫育子,一人撑起没落家庭
- 2021从阅读出发——军粮城街冬梅轩社区开展妇女读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