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聚焦】老家记忆!古代为啥“贼人不进枪杆刘”?( 二 )


03
老刘家的五品官墓里出土夜明珠
向上滑动阅览
鼎盛时期,老刘家在市区奎楼街还开设有商铺、当铺以及厂院。老刘家地多人多,家大业大,是深得人心的开明绅士。
“刘家请来教书先生,并不只是教自己后人读书,刘家的长工、短工、佃户、佣人家里的孩子都可以去听课认字。久而久之便成为一处私塾。”陈长根说,后来,刘家出了一位五品官员刘禹,在江浙一带掌管盐务,官至盐运司。
采访中,原枪杆刘村小学校长陈清合从家里拿来一张枪杆刘村范围草图和一张原枪杆刘村龙王庙水井旁石碑的碑文。这张请村民刘满兴原样手抄的《捐输阜民保义学记》碑文记载了清乾隆年间,刘禹家人捐资建学堂的事迹。
陈艳锋回忆,20世纪90年代,107国道拓宽改造时,工人在今文兴路一档发厂的位置发现一处古墓。“听说墓里出土有官服、 古书、宝剑、圣旨、夜明珠等。”一部分随葬品被文物贩子抢走,一部分被市文物部门取走。从墓志铭上看,墓主人就是刘禹。
这是20世纪90年代,枪杆刘村村民结婚的情景。资料图片
厚重枪杆刘
01
刘家大院作粮仓
向上滑动阅览
在陈长根老人的记忆中,刘家大院占地数十亩,建得十分气派。前客厅占地一亩多,中间是一个人抱不住的红漆大木柱子。大院南部是刘家四兄弟的住宅,大门朝北,一字排开,几乎一模一样。各家的门楼均高3米左右、宽2米左右,能过马车,门口有1米高的石狮子,东西各一尊。
“刘家大院房子多,两层的砖楼连成一圈儿。我小时候进去过。”陈长根说。
新中国成立后,刘家大院成为许昌县的仓库,用于存放粮食。后来,刘家大院被许昌县机耕队用于存放拖拉机等农用机械。因为放不下大型机械,刘家大院的房屋逐渐被毁。再后来,这里变成了枪杆刘小学。人们再也看不到刘家大院往日的样子了。
当年刘家大院的位置就在今天的许由路玉泉楼洗浴中心附近。采访人员 黄增瑞 摄
02
许昌县在枪杆刘村创办中等农业技术学校
向上滑动阅览
20世纪50年代末,许昌县响应国家号召,在枪杆刘村创办了一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
为找到许昌县中等农业技术学校的位置,陈艳锋带领采访人员来到许由路中段。在他的指引下,采访人员看到路南佳通轮胎店往南有一条长长的胡同。“许昌县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原来就在这儿!”陈艳锋指着一排门面房说。
今年80多岁的李春生是从许昌县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我是这所学校1958年招收的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从许昌县劳动局退休。”李春生对采访人员说,前两年,他把自己保存的录取通知书等资料捐给了建安区档案馆。
“1957年,全国进入‘大跃进’时期,各行各业都要‘大跃进’,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大学。”曾任许昌县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党支部书记的市老干部局原局长、市老干部大学校长赵春水告诉采访人员,当时,许昌县有一批从农业部和商业部下放的专业干部,许昌县农业试验站还有上百亩试验田,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当务之急。
赵春水回忆道,许昌县中等农业技术学校的教室和宿舍大多是枪杆刘村建的,学校设置了农业系、畜牧系和机械系,办学经费一部分来自各人民公社,另一部分由县财政提供。学校于1958年正式开始招生,当年主要由各人民公社推荐中学毕业生,约300人。1960年,学校参与了国家统一招生,共招到358人。
“我们那时经常到学校的大院里玩儿,有时还请教老师有关种植的问题。”枪杆刘社区居民邹红恩说。
1961年10月,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经济困难。许昌县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接到上级通知,要求停止办学,在校生全部返回原籍参加生产劳动。
2011年,该校的20多名师生搞了一次聚会,当年的小伙子如今都已头发花白。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的往事,大家都有不少感慨。
许昌县中等农业技术学校的几位领导在学校门口合影。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