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常被归于民谣的顺口溜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顺口溜合辙押韵又朗朗上口,用词精准灵活且通俗易懂,因此具有极强的传播效果。此外,更因其内容多反映民风、民情及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引导民众情绪及政治谏言的作用,因此倍受历来统治者的重视。早先秦时期,周代统治者就制定了比较严密的采风制度,定期在各地搜集土风歌谣,借以实现体察民情的目的。后世历朝历代统治者对民间风行的顺口溜也非常重视,生怕“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之类的犯上顺口溜在民间流行。
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遭遇了剧烈动荡。随着西风东渐风潮日盛,新民俗在不断形成的过程中,与旧民俗发生了激烈碰撞,新视旧为鄙陋,旧视新为异端,在较量的过程中,双方不约而同想到了顺口溜,都想通过这种民谣俚语,让自己的主张能够更广泛、更深入地在社会传播。在吉林地区流行的一些顺口溜中,就可见一斑。
文章插图
1923年吉林省立模范小学校,取自《吉林旧影》
新式学堂的普及作为清代吉林将军驻地,吉林城的教育发展在东北还算较早,城内不仅有满蒙官学,还有多所官办书院及大量私塾。在光绪年间,吉林兴办机器局后,表正书院率先传授科举考试科目之外的自然科学知识,1905年,清政府最终废除科举制度后,吉林城设立五关初级小学堂,此后,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官立中学堂也相继被建立起来。但是在当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之类的旧思想在民众中仍旧根深蒂固,由于新学堂不与科举当官挂钩,在吸引适龄人口入学方面,还是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为此,一些以劝学为目的的顺口溜被编撰出来,不断投放入民间,借以宣传新式学堂的好处:
张家小儿入学堂,李家小儿游街坊,二儿同年一样长,学则日进不学荒。张李二儿是谁强,后来成就惟有张。歌罢之后细思量,是效李儿是学张。
除了这种通过宣传上学好处多的顺口溜之外,一些宣传校园内优质新生活的顺口溜也在民间传颂:
雄鸡叫,天将晓,小学生,起得早,深深呼吸练体操,身体强健精神好。
小学生,志气高,能吃苦,能耐劳,品行端正学问好,更无一次迟到校。
孝父母,敬师长,爱学友,不吵闹,师长同学均称赞,每天快乐有多少。
文章插图
吉林女师学生上课情景,取自《吉林旧影》
在表率作用的感召和全社会实打实的努力下,新式学校数量越来越多,生源越来越稳定,到了九一八事变之前,吉林地区的教育事业较晚清有了长足发展。虽然新式学校被社会主流所认可,但小学阶段的男女同校还是让一些守旧人士看不顺眼,于是他们也祭出一些顺口溜,明着是夸新学堂热闹,话里话外却还是掩不住浓浓的“酸”味:
如今真改良,各村立学堂,男女都入校,念的是文章(不是四书五经)。
学学算盘子,笔算也妥当。每逢出了门,歌声闹洋洋,打鼓吹洋号,一走一大帮。
只不过再浓烈的酸味也禁不住时代洪流的涤荡和稀释,这些阴阳怪气的牢骚顺口溜,并未在社会上掀起什么风浪,很快便在生活中销声匿迹了。
文章插图
吉海铁路通车庆典上有许多身穿洋服的人,取自《吉林旧影》
新风尚与新做派传授新知识、新文化的新式学堂的广泛设立,为吉林地区的带来了新风尚和新做派。其中最突出的当属人们对个人卫生的重视。以往,即便是久在城中居住的市民,也少有刷牙漱口的习惯。为了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许多版本名为《卫生歌》的顺口溜开始在坊间流行,刷牙往往成为其中宣传的重点:
- 为什么能革大清的命,却革不掉女性的裹脚布?不缠足是奇耻大辱
- 民国首富家庭:小妾要给女儿缠足,原配:别缠了,嫁不出去我养
- 回顾缠足裹脚的历史,谁是封建社会压迫女性的罪魁祸首?
- 古代畸形审美,欧洲束腰中国缠足都已废除,唯日本将其传承了下来
- 缠足|古代女子都会缠足吗?想太多,富贵千金才有资格缠足
- 曹恋沙|从缠足到直播:《小脚奶奶开直播》作者赵东义谈作品背后的故事
- 哥哥|妹妹缠足疼哭,哥哥:不裹了,嫁不出去我养她!后用一生履行诺言
- 美女|为了讨好她人,她跳一支舞,结果3万美女为她受罪
- 清初|清初曾禁止女性缠足 但根深蒂固禁止不了
- 宗恒宜|小妾给女儿缠足,原配立马反对:别缠了,嫁不出去我养,后来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