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他们全力奔赴“前线”|《埃博拉前线》剧组探班( 二 )


出征!他们全力奔赴“前线”|《埃博拉前线》剧组探班
文章插图
《埃博拉前线》总制片人茅熠
在调研取景的过程中,主创团队花费大量心力精力打磨剧本。从选题策划到剧本和取景采风,再到开启拍摄,三年来,创作组查阅了近千万字资料,采访了援非医疗队的原工作人员、知名学者近百人次,查阅报道数百小时,在开机前做了大量文案工作。其间,共创作三稿剧本,有部分达到近十稿,近两百万字,笔记、录音、案头不计其数……
出征!他们全力奔赴“前线”|《埃博拉前线》剧组探班
文章插图
出征!他们全力奔赴“前线”|《埃博拉前线》剧组探班
文章插图
剧组采访当地中国医疗队并参观了解P2、P3实验室的工作过程。
“去非洲实地考察前,写剧本的时候觉得总有些‘悬浮’,想象不出吉普车跑在非洲地面上会是什么感觉,路边会有什么样的植物或动物出现。去过非洲后,感觉脚落在了地上。”在李向民看来,除了医疗专业知识,剧中诸多工作场景、生活细节的打磨同样重要。无论是剧情编织、人物塑造,还是置景,都要在真实的细节上精益求精,为观众营造出真实的“现场感”。包括角色塑造在人物性格呈现上的拿捏,演员在表演上对人物特色及细节的把握等,“我们对现实主义的把握,首先是对现实的尊重和敬畏,现实主义创作渗透到了我们创作的全过程。”
深入现实,电视剧创作呈现新风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近年来,诸多创作者扎根现实题材创作土壤,坚持百花齐放,拓展创作题材,打造出《外交风云》《大江大河》《在一起》《石头开花》等关乎民生民情、反映时代发展的力作,精品创作呈现新气象。
时代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出征仪式前,《埃博拉前线》举办了专家讲座、临时党支部仪式以及座谈会等活动,通过学习“专业课”与交流,探讨关于现实主义创作在《埃博拉前线》项目中的强化。
专家讲座上,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许镜湖,中山大学华南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筹建办主任、中山医学院教授钱军,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从不同角度为剧组主创人员“授课”。
李京盛从故事的价值承载与价值的故事性表达两方面分析了该剧的创作并提出建议,“《埃博拉前线》不像一般现实题材创作可以深入体验当时真实的生活;针对特殊题材对演职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增强主创对剧中故事的深度认识,这也是一种‘深入’。”
出征!他们全力奔赴“前线”|《埃博拉前线》剧组探班
文章插图
出征!他们全力奔赴“前线”|《埃博拉前线》剧组探班】《埃博拉前线》郑书鹏饰演者罗晋
“试妆的时候,穿上带有国旗的医疗队队服时我特别自豪;当穿上一层层防护服时觉得特别闷热,但那一刻我觉得我和援非医疗队的勇士们又近了一步……”在剧中饰演郑书鹏的演员罗晋在座谈会上说。
导演杨文军说,在主创团队不断下沉生活和学习之后,剧组发现在故事和创作上还有还多可以完善和发掘的空间,“通过专业学习和深度交流,我们从专家身上挖掘到很多细节,都可补充到故事中去”。
出征!他们全力奔赴“前线”|《埃博拉前线》剧组探班
文章插图
《埃博拉前线》导演杨文军
“脚踩泥泞,眼望远方。”杨文军表示《埃博拉前线》的创作要下沉,人物要有温度、细节,同时,更要放宽视野,放眼过去、现在、将来,“还有太多内容和思想值得去挖掘和呈现”。
围绕创作这一核心,剧组特别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指导和服务剧组创作等工作。这一实践也成为电视剧行业基于行业发展和特点的又一次党建创新。
出征!他们全力奔赴“前线”|《埃博拉前线》剧组探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