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北川:探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非遗”文化服务新体系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23日电 连日来,羌族民歌非遗传承人王安莲带着北川民族艺术团的队友们,在雪花纷飞的寒冬,深入各乡镇、村社、学校等,广泛开展禹羌文化传承“五进”活动,受到了当地群众普遍欢迎。
绵阳北川:探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非遗”文化服务新体系
文章插图
羌族草编非遗传习。 北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据了解,作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拥有非遗项目101项、国家级传统村落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个。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中,北川始终聚焦文旅发展引领区建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既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又推动了地方文旅融合加速发展。
北川创新开展非遗“五进”活动,常态化开展禹的传说、羌笛、口弦等进机关、进学校、进乡镇、进村寨、进景区展示展演,“羌族草编进校园”“羌族萨朗进校园”两项成果入选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选派20余支非遗文艺队伍常驻景区、旅游村寨,每天展演羌歌羌舞等传习活动,形成非遗文化有人组织、有人管理、有人培训、有人传承的良好格局。
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每年落实文化发展资金1000余万元,推动建成非遗传习所、非遗项目保护中心等场所40余个,修缮提升碉楼、祭祀塔等标志性建筑100余个。每年落实各级经费600余万元,保护传承和开发羌绣、草编、水磨漆等非遗产品。通过挖掘整理非遗资源,出版非遗文化专集,制作非遗歌碟,创编非遗节目,打造舞蹈情景剧等。
加强保护和传承人才队伍培养培训,选配乡镇非遗专干23名,培养非遗文化志愿者500余名,每年开展非遗文化培训近20000人次。选派20批次近100名非遗传承人、文化企业骨干赴清华、北大、川大等知名高校参加非遗专题培训,与国内羌族聚居区、其它少数民族聚居区互动交流学习,提升非遗技艺传承能力。
绵阳北川:探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非遗”文化服务新体系
文章插图
北川西窝羌寨沙朗传习活动。 北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打造“非遗+”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挖掘禹羌元素,突出品牌导向,推动“禹羌部落”“北川羌绣”等10余项非遗项目商标注册,苔子茶、花魔芋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羌绣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汇德轩等两家企业被命名为“十三五”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
活跃“非遗+”市场,免费为非遗文化企业提供生产性传承保护场所,羌族水磨漆、古羌酒、北川腊肉等16家企业进驻生产性保护展示场所和示范基地。巩固四川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成果,围绕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建成非遗文化景区景点20余个,研发文创旅游商品3000余种,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绵阳北川:探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非遗”文化服务新体系】创新“非遗+”业态,深化“互联网+非遗产品销售”,通过电商、村淘、展销会、店铺等平台,大力推动羌绣、水磨漆等100余种非遗产品、1000余种文创文博产品搭上网络快车,助力群众增收创收。(王关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