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历史的徽派古建筑,濒临拆除之际,远渡重洋幸得保护( 二 )


而拆除荫余堂的花费了近4个月,终于完成了对它的拆卸,由荫余堂拆下的2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个石件,其中还包括建筑中的一些地基、天井、院墙等传统徽派特征的建筑,经过细致打包之后运往美国,开始了在异国他乡重建的进程。
 200多年历史的徽派古建筑,濒临拆除之际,远渡重洋幸得保护
文章插图
1998年2月,这批珍贵的老建筑材料到达了美国的波士顿港口,一切将开始新的进程。
碧波地博物馆为安置荫余堂,专门拓宽了马路,使运输车辆畅行无阻;堵死了门侧的小街,将荫余堂与主楼相连,同时,拆迁了一大片居民区,给荫余堂让出了大片空地。这样的气派显示出了他们对于这座东方建筑的重视,因为这将会让更多的人对此充满希望,西方土地上的东方建筑,注定了它会有诸多吸引力。
在这里,他们尽可能地想要复原它的原貌,对于一些已经腐朽的木质材料,他们按照原样进行重新打造,不能褪掉它原来厚重的历史感。
历经7年策划施工,换来了一座濒临灭亡的徽州古建筑在异域的新生,换来了一次匪夷所思的古建大挪移。2003年6月21日,荫余堂正式对公众开放。
 200多年历史的徽派古建筑,濒临拆除之际,远渡重洋幸得保护
文章插图
而开始的第一天,就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无数人慕名前来,对于许多还未到过中国的外国人来说,这座古建筑打开了他们的新世界,感叹于东方大国在建筑之上的特有智慧,它的魅力征服了太多人。
随古民居一起展出的,还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物,比如黄氏祖先的画像,还有黄氏宗亲族谱。在拆卸荫余堂的过程中,还发现了黄家主人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经商时与家里的通信、日记、杂记等各种文物。工人还在地板夹缝,墙角等处发现清朝末年女人的发簪和贴有清国邮票的信封。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物价,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本身就有着重要的原因,但因为它的远渡重洋,一切都成了他国之物。
自荫余堂“远嫁”之后,关于它的争议就没有停下过,毕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相较于我们本身就不多的古建文化来说,荫余堂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但是因为在当时的时代里,充满了诸多无奈,只能让它远走。很多人还常常说,500年后,我们只有到了美国才能看到徽州古民居,这又何尝不是心底的无奈。
 200多年历史的徽派古建筑,濒临拆除之际,远渡重洋幸得保护
文章插图
正如余秋雨在《道士塔》中所言“比之于被大量遭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外国人的博物馆里!”,这样的话虽然解气,但又何尝不是一种心酸,自己的物件被他人当作珍宝,确实难以接受。
而在荫余堂远渡重洋当年,安徽省颁布了《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本省境内长江以南地区1911年以前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宅、祠堂、牌坊、书院、亭、台、楼、阁等建筑物,未经政府相关批准,不得随意拆除或买卖。
200多年历史的徽派古建筑,濒临拆除之际,远渡重洋幸得保护
 200多年历史的徽派古建筑,濒临拆除之际,远渡重洋幸得保护
文章插图
但此时的荫余堂已经踏上了路程,这座徽派古建筑只能存在于国外的博物馆当中,实在是太过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