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新定义光感知,可能是智能手机的新方向


AI重新定义光感知,可能是智能手机的新方向文章插图
投稿来源:Alter
移动通信技术的每一次迭代 , 都伴随着手机市场的新一轮洗牌 。
这样的观点曾在2019年末颇为流行 , 以至于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开始谨小慎微 , 生怕错过5G的浪潮 , 进而沦为时代的淘汰品 。
然而最终的结果似乎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 。 按照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相关数据 , 2020年前11个月国内手机市场的出货量为2.81亿部 , 同比下降21.5% , 其中国产品牌的出货量为2.49亿部 , 同比下降23.6% 。
尽管在11月的出货量中 , 5G手机已经占到同期的68.1% , 却也无法掩盖一个基本事实:在5G手机全面普及的2020年 , 行业并未等到新一轮的换机潮 。 可能有外部大环境因素的影响 , 但低迷的市场需求已经是一种常态 。
可以找到的原因有很多 。 比如运营商的5G基站部署过于缓慢 , 尚未越过用户换机需求的临界点;再比如缺少和5G匹配的杀手级应用 , 仅仅是有事没事测个速的场景 , 恐怕难以撬开消费者的腰包……
诸如此类的解释不乏合理性 , 可回到智能手机行业本身而言 , 除了5G这样的外部刺激 , 想要在销量上再次翻越山丘 , 还需要用户体验上的“内循环” 。
01
等待一场“化学反应”
想要揭开手机市场销量持续低迷的原因 , 数字折射出的仅仅是表象 , 隐藏在表象下的深层次原因 , 恰恰是智能手机行业陷入的创新怪圈 。
回顾智能手机过去10年的演变历程 , 看似眼花缭乱的创新背后 , 无外乎两条路径:
一是硬件参数上的升级 。 智能手机的屏占比越来越高、处理器越来越强劲、摄像头的数量越来越多……以至于一些手机厂商将堆砌硬件和创新画上了等号 , 十年进化的本质都是在硬件上不断做加法 。
二是应用生态的中心化 。 相较于2010年时相对散乱的应用生态 , 主流手机厂商们已经构建了一整套中心化的应用生态 , 并逐渐从智能手机延伸到了VR、智能家居等场景 , 甚至开始在内容上布局 。
魔幻的一幕也在于此 ,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 两条路径几乎是平行推进的 , 服务和硬件的匹配大多集中在“物理升级” , 鲜有打通硬件底层的“化学反应” 。 或许也为智能手机下一步的颠覆性创新提供了方向 , 即进行一场全面融合硬件和服务的“化学反应” , 而最可能的破局点就是光感知系统 。
AI重新定义光感知,可能是智能手机的新方向文章插图
按照艾瑞咨询在《2020中国人工智能手机白皮书》中给出的数据:智能手机的光感知系统主要由芯片、屏幕、算法和摄像头构成 , 目前光感知系统在智能手机关键部件中的价值占比高达46.6% 。 同时NPU陆续被集成在智能手机的SoC中 , 多核GPU逐渐成为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 , 光感知系统的软硬件协同已经是智能手机走出僵局的增量因素 。
嗅觉敏锐的智能手机厂商俨然洞察到了这样的趋势 ,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在近两年的旗舰新机发布会上 , “拍照”环节所占的篇幅正在持续增长 。
性能、工艺、设计等原本占据了过半时长的环节 , 被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一笔带过 , 取而代之的是手机的拍照能力 , 从相机的参数介绍 , 到美颜算法的优化 , 再到邀请著名摄影师现身说法 , 几乎霸占了整场发布会的三分之一时长 。 诸如光学防抖、潜望式镜头、超级夜拍等功能 , 也渐渐取代性能和设计成了智能手机的核心卖点 。
然而光感知系统当前的局限性也是不争的事实 , 传统的调校只是将光学系统、感知系统和计算系统进行简单的参数调整 。 比如摄像头和处理器的交流是通过固定的参数进行的 , 根据光圈大小的参数优化算法来提升手机的夜拍能力 , 距离光学系统、感知系统和计算系统协同进化 ,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