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在乡村:甘做黄洋界下的一株草

文/谢璇
扎根在乡村:甘做黄洋界下的一株草
文章插图
轻轻推开窗,你看见了什么?天地日月,草木精华;一株青草,欣欣向荣。深吸一口气,春之润、夏之热、秋之爽、冬之寒,便瞬间体会到了。这样的草,是日月捧出的精华。眼前的廖石华老师阳光灿烂,就像一株小草那样,默默地扎根农村。
秉承初心,做扎根乡村的一株草
沿着校园的青石路,顺着熟识的杨柳路,你可看见,当初的小芽已经长得健壮青翠。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滋润心田。怀着青春的梦幻,带着美好的理想,师范毕业后,廖石华老师便登上了三尺讲台。在农村的教学一线,他知道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它也许是人生的一处驿站,不过即使它像一颗流星,也要让它成为辉煌的闪现。
1993年永新师范毕业,廖石华老师就分配回到自己的母校——大陇小学任教。这一待就是27年。27年来,他心无旁骛,任劳任怨。他始终秉承着教育的初心,履行一名乡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从刚毕业出来的毛头小伙,变成双鬓斑白的中年大叔。27年过去,他身边的同学同事纷纷进城教书去了、改行了。原本他也可以去城里发展,但他毅然选择留在乡村小学。在他心里:教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乡村的孩子更需要他,更何况自己也是出身在农村!
“我来自农村,感恩农村教育,热爱农村教育。我愿意当一名乡村教师,为乡村教育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只要家乡的孩子、父老乡亲认可我,就无愧我心。”这是廖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他也一直以这句话要求自己,勉励自己,并说服妻子一起留在大陇小学。在孩子们心中,廖老师永远是最负责、最优秀的老师。
深入土壤,做奉献大爱的一株草
许许多多乡村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辛劳耕耘春夏秋冬,年复一年,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守护乡村的孩子,为无数留守儿童播下希望的种子。廖石华老师就是这许许多多老师当中的一员。
十几年前,小学毕业班的学生,也上早晚自习。大陇小学多数学生家里都离学校比较远,所以不得不在校寄宿。廖老师经常都带毕业班的语文兼班主任,每天天刚蒙蒙亮就来到学校,带着孩子们晨跑、做早操、上早课;晚上辅导孩子们上晚自习。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每天都要等孩子们全进寝室睡了,才安心回家——这是一份责任。
扎根在乡村:甘做黄洋界下的一株草
扎根在乡村:甘做黄洋界下的一株草
文章插图
一个宁静的早晨,廖老师和平常一样带着学生们在学校门口的马路上晨跑。跑着跑着,不知道什么时候一辆三轮摩托车冲向正在跑步的学生,廖老师本能地用身体挡在了三轮车前面。所幸的是车速不是很快,司机反应灵敏,及时刹住了车,廖老师只受了点轻伤,在场的学生都吓坏了。廖老师为什么有这种本能的反应呢——这是一种担当。
勇挑重担,做默默耕耘的一株草
随着教学装备不断优化,“班班通”的普及,电脑课件的运用。对乡村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廖老师积极学习新事物,虚心向年轻老师学习新教学装备的使用。虽然平时事物繁忙,不管多忙他总会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学生的每一份作业、耐心辅导每一位学困生。
没有专职体育老师,学校都由他来担任体育老师。为了上好体育课,他通过网络自学《小学生跳绳教学课程》《小学生羽毛球教学课程》等,一边自学一边教孩子。在他的努力下,孩子们都很喜欢体育锻炼。一到课间,孩子们都纷纷来到操场跳绳、打球、跑步、做游戏……经常可以看到他和孩子们一起跳绳、打球的开心幸福的场景——这是一份职责。
润物无声,倾听幼苗成长的声音
近几年,乡村学校留守儿童不断增加,学校每年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廖老师都非常关注这个群体,经常给孩子们进行感恩教育。他像父亲一样,关心每一位学生。他有这样一个学生:成绩优异,聪明礼貌,爱踢足球。孩子出身在一个单亲家庭里,爸爸因故去世多年,妈妈在外打工一直不在身边,他和弟弟从幼儿园开始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情绪经常波动,廖老师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常常和他谈心。每当这个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就以奖励的名义给他多买些学习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