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兰州,我的音乐之家。”24日,国际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面对媒体在激动之余写下了这么一句话,而他历时6年创作的音乐巨制《敦煌·慈悲颂》,即将在兰州音乐厅震撼上演。在采访中,他不仅深情地讲述了自己与兰州、与敦煌、与音乐的不解之缘,更用最诚挚的语言向这座城市献上了真诚的祝福。
原来黄河也能如此秀丽、深情
“兰州在我的生命中是一座非常非常重要的城市,来到这里我住在了黄河边上,我第一印象便是不相信流淌在脚下的是黄河。”交谈伊始,谭盾吐露的心声便瞬间打动了众人:“因为,她是那么的秀丽,晚上那破浪奔腾的声音是那样的清脆。此前在我的想象中,我只认识那一种黄河,就是《保卫黄河》里那种‘呼啸吧!黄河!’的感觉。来到兰州才发现,原来黄河除了那么雄伟的一面,还有这种深刻的、很有底蕴的、深情的一面。”
“所以,我就觉得,探索敦煌,探索音乐的根髓,是从兰州开始的,这一点特别的难能可贵,是一种缘分。”他发自肺腑地说:“就像我和兰州交响乐团、兰州音乐厅合唱团,也是一种珍贵的缘分,与其说是我自己跑到兰州来,不如说是一种召唤,一种民族文化的召唤,这让我有机会从真正意义上感受了文化的传承。”
祖先赠予我了一个礼物
“敦煌是什么?是丝绸之路上的‘活化石’,那种原汁原味的丝绸之路底蕴是看得见、听得着的。”谭盾第一次去敦煌,就在莫高窟里呆了6个小时。敦煌壁画中记载的4000多件乐器、3000多名乐伎,以及500多个古乐队,令他深受感动。他仿佛从画中听到了从远古而来的声音,于是决定用交响乐形式写出来,带去全世界。“这是我和祖先的缘分,我觉得好像在洞窟里那6个小时,和在兰州的这6天,都是祖先赠予我的一个礼物。”他深情地说。
“当然不仅如此,第一次来到兰州,我吃了6碗牛肉面;创作《敦煌·慈悲颂》的时候,我从6000幅壁画里确定了6个篇章表达主题。今天,接受采访时我又坐在6层的莫高窟美术作品前。这太多的心灵相通让我明白,数字6就是我的音乐密码,这也是祖先赠予我的礼物,让我情不自禁沉下心来探索民族音乐的根源。”
把敦煌之魂传递给每一个人
在音乐界,谭盾一直把传递世界和平、绿色环保做为音乐家的修行,他的艺术和音乐对世界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赢得过不少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艺术大奖。
“创作《敦煌·慈悲颂》之初,站在敦煌莫高窟洞窟内,我一站就是6个小时,我希望自己全身心穿越去感受唐朝的繁盛,去抚摸敦煌古乐器的每一根琴弦,去请教每一位音乐大师,闻听悠悠之音。”也许,正是为此,他在指导兰州交响乐团、兰州音乐厅合唱团成员时,永远保持着超乎常人的激情。
“排练才两天,我自己都吓死了,像他们这样进步下去还得了!”谭盾笑着说:“我不得不相信,敦煌有着神奇的力量,乐团成员似乎接收到了某种来自敦煌的力量,也让我愿意发自肺腑地把殿堂文化,敦煌之魂传递给每一个人。”
去奉献民族文化给世界
“《敦煌·慈悲颂》尝试把敦煌的壁画变成声音,让我们听见敦煌。我们回顾历史,回顾中华文化,可以看到我们经历过那么多沧桑,可以在里面找到一点精神力量。”谭盾一边讲述一边重温了创作《敦煌·慈悲颂》时那份难忘的感动:“8年前我在敦煌见到樊锦诗先生,她对我说‘你能不能把敦煌壁画变成声音?’此后,两个声音在我耳畔回响,一个是樊锦诗先生的声音,一个便是敦煌的声音。”
樊锦诗能把一生献给敦煌,是因为敦煌值得奉献。而这一次,谭盾也为敦煌6年成一曲,同样也是无悔。他说:“这可能是我生命中,最值得让我花那么多时间去做的一件作品。当然,我一直在不断地修改,已经改了十几次了。”
“我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像樊锦诗院长那样的人。”谭盾由衷地说:“虽然我只是一名艺术家,但我也希望成为那样的中国人,可以把民族文化展示给世界,可以全身心地为敦煌奉献。更重要的是,在这份传承中间,我要找到自己的学派,找出自己的技巧和音乐上的与众不同。”
- 原创音乐剧《在远方》登沪 以艺术手段诠释现实题材
- 最新开票丨星期广播音乐会“南腔北调
- 翰墨争晖 丹青焕彩 兰州市博物馆“高台县博物馆馆藏明清书画精品交流展”开展
- 十年阅读精选出来的 7 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 兰州市博物馆联袂高台县博物馆举办明清书画精品交流展
- 音乐剧《在远方》致敬美好生活创造者
- 营造美好机关氛围青岛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德位书房举办午间音乐茶会
- “中国梦·劳动美”2021新年音乐会在北京卫视播出
- 向阳生长--陀乐乐团的非遗世界音乐之路
- 音乐声中辞旧岁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