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工作一直都是我国文化工作方面的重要内容,当《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热播之后,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受到大众的更多关注,但是不可避免的,还是有很多文物在动荡的年代受到损伤,在无知的岁月险遭埋没。今天我们来一起走进三个“命运多舛”的文物。
文章插图
渎山大玉海,这名头听起来并不耳熟。但是它和李商隐笔下的“蓝田玉”以及传说颇多的“和氏璧”,都位列中国四大名玉。说来,这北京北海团城的承光殿前,琉璃瓦在阳光下流转出蓝色的光晕,石亭之中正是元代的大酒瓮,便是“渎山大玉海”,谁曾想到这件我国体积最大的传世玉器曾经沦落至被用来腌菜的地步。
文章插图
说起他的前世今生,这枚巨型玉石雕刻而成的文物几乎能储存三十多石的酒,折合成今天就是三千六百斤,可谓“肚里能撑船”了,元代灭亡之后,这件文物几经流转落户真武庙,道士们谁也没有眼力见儿,就将它用来腌菜。一晃就是百余年啊,又是一番波折最后在康熙年间为其正名,便在今天的石亭内“安度晚年”。
文章插图
兮甲盘,听起来又是很陌生的文物。那不如先说说这个文物的主人,据相关文献考证,是尹吉甫,这位宝主当时文武双全的军事家和文学家,根据相关学者的条分缕析,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诗经》的主要编纂人,被后世称之为“诗祖”。
文章插图
这件宝物的年份也自然可以追溯到西周左右。作为西周的传世重器,也没能躲过朝代更迭的战火,流失民间,直至元代被人意外发现,可惜已经被人折断盘足,成为灶台上最不起眼的烙饼工具。目前,这枚重器已经在拍卖后有了新的主人,开启新的“旅程”。
文章插图
最后这件文物曾经被当成铜铃敲打,它的学名是努尔哈赤云板。虽然现在清宫剧锐减,但是努尔哈赤这样一个姓氏还是让人捕捉到很多信息。这件文物的作用是军官戍守边疆的报警工具,也是后来在宫廷内传递信息的载体,对维护政权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是生铁打造,所以在湿润的环境中极易生锈,也会将它原本的模样变化很多,专家最后是在一个小学发现了它,“不识真面目”的人们仅仅将它当做上课下课铃的工具。
文章插图
【最憋屈的三件文物,曾是国宝,现在却用来腌菜、烙饼,当铃敲】这三件文物都有着相同“被埋没”的命运,但随着现代考古技术的愈发先进,相信还有更多的文物可以被发现也可以被更好地保护起来。
- 六大国家一级国宝文物,最后一件确实是穿越时空者留下的铁证
- 1978年, 李渊外孙女墓被发掘, 专家发现一文物, 揭开她的奇怪癖好
- 六大国宝级文物中的国宝,最后一件绝对是穿越时空者留下的
- 受不了了!这些不正经的历史文物,把我都逗笑了
- 章公祖师案入选法院年度十大案件:开辟追索流失文物新路径
- 文物之劫:唐太宗的昭陵二骏是怎样流落到美国的
- 抗战时期,日本究竟盗走了我国多少文物?网友:可以买下几个日本
- 佛教这三件事易损福报,最好别做!
-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除不尊崇孟子之外,还做了三件令人费解的事情
- 国宝档案|走近巴中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大明通行宝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