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古郑国国君郑桓公对后世的影响

郑桓公对后世的影响
作者 刘亦农
西周晚期重要的政治人物,对西周东周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均发挥了积极正面作用。
郑桓公(?-前771年),西周郑国第一任国君。公元前806年,即周宣王二十二年,宣王之弟友,受封于郑地(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东北部),友即郑桓公。此后,桓公在原华县即今华州区建立郑国及国都。据原华县县志办闫广勤先生考证:远在商朝时,华县所在地就名曰“郑”或曰“郑县”。“郑”的本意即为“平坦貌”。商朝灭亡后,西周王朝建立,今华县一带因距都城丰镐二京不远,属畿内之邑,仍称为“郑”, 或称“南郑”。古代史书《竹书纪年》记周穆王元年(公元前976年)“筑祗宫于南郑”,《辞源》指出,南郑“故城在今陕西华县(华州区)北”。
 华州古郑国国君郑桓公对后世的影响
文章插图
位于华州老城的郑桓公墓
公元前774年,桓公任周王室司徒。郑桓公见王室多有变故,祸患将至,于是迁徙其国民到东虢国和郐国之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郑桓公与周幽王一同遇害。
纵观郑桓公的一生,其经历受封郑国、担任司徒、迁国徙民、死于国难等几大历史事件。在这些事件中,郑桓公都可谓是功勋卓著、万民拥护的。在东西两周均是极有影响的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我们先看一看千百年来历史上对他的评价。
《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幽王以为司徒,其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雒之间,人便思之。为司徒一岁,幽王以褒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诗经《小序》以为《缁衣》“美桓公武公也。父子并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国人宜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国善善之功焉(以表明他们对国家多多莫大之功劳)”。《郑笺》曰:“父谓武公父桓公也。司徒之职,掌十二敎(掌管西周十二方面对国民的教育)。善善者,治之有功也。郑国之人皆谓桓公、武公居司徒之官正得其宜。”《诗经?郑风?缁衣》篇,据《诗序》说,这首诗是赞美郑桓公、郑武公父子的。他们父子都当过周王朝的司徒,非常称职,深得郑国人民爱戴。《缁衣》这首诗就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心声。上面这些评议基本可以说明问题了,下面我们再说几件实例。
周灭商后,大批商民作为奴隶遣送到洛邑,在哪儿修建王城和成周城,史称“洛邑一都二城。”
夏商周在我国历史上属于奴隶社会。西周末期到东周时期,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奴隶们追求自身的自由,由奴隶主掌管一切财富逐渐向奴隶个人的分散私有转化。农民要求私有土地,商人要求私人自由经商,工匠要求独立做工。这一时期,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作为郑国开国后的三代君王,分别被郑氏后裔称为太始祖、二世祖、三世祖,被世人尊称为"郑氏三公"。"郑氏三公"在东西两周交替之时,三人均相继担任西周和东周司徒之职。郑桓公以司徒身份,顺应大势,对参与成周造城的万千商人奴隶予以释放,允许大批商奴、工奴、农奴、兵奴等等,走出成周城自由生产,自由贸易,允许有私人财产。我国最早的自由商人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郑商影响了我国商业几千年,就连上海这个通商城市的发展,也和郑商的后裔有一定的关系,后文详细叙说。后来的历史证明:解放商奴这一政策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对西周东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和历史作用不可估量。
华州古郑国国君郑桓公对后世的影响】郑桓公建立郑国之后,为避“幽王之乱”,而将郑国举国东迁。郑桓公不仅是郑国东迁的提出者规划者,而且是郑国东迁的奋勇执行者。他在世的时候,早已拿下了郐国一带大片的土地。由于商人的拥护和实行商贸立国的政策,使郑国成为春秋时期商业最兴盛的国家。历经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位开国君主的经营,使郑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的诸侯国,并称霸中原。和其他的大诸侯国相比,郑国国土并不大,历史并不长,然而能够称霸中原。再加上桓公、武公、庄公都在西周或东周担任司徒之职。因此郑国的地位在东周初年可谓举足轻重,为其后400年的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