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民俗|戏曲·满族新城戏 |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新剧种】满族新城戏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叶 , 以流传于吉林省扶余一带的满族曲艺八角鼓为基础逐渐发展而成的 。因扶余镇曾是清朝新城府治所 , 故定名为新城戏 。
满族新城戏 , 它既有别于评剧 , 又有别于人们喜闻乐见的东北二人转 。新城戏是在久远的满族民间说唱艺术《八角鼓》的基础上发展创作的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新剧种 , 曲调优美动听 , 委婉抒情 , 表演不落俗套 , 别具一格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新城戏音乐整体上以八角鼓为基础 , 吸收满族民间音乐(满族民歌、太平鼓等) , 以板式变化为主 , 兼用曲牌 。行当以生(小生、老生)、旦(青衣、花旦)、丑(文丑)为主 , 长于表现悲欢离合的故事情节以及轻松喜悦的故事 。1963年以后 , 曾编演一些多行当的文武并重的剧目 。表演取京剧的唱、做、打兼收满族民间舞蹈 , 具有满族歌舞特色 。念白分为韵白与散白两种 。韵白类似评剧的上韵 , 多用于古代戏官宦和才子佳人 。散白是东北地方语音的说白 , 多用于古代戏中平民百姓和滑稽脚色 。在现代戏中一律运用散白 , 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采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曲艺八角鼓音乐为联曲体 , 现今存留的曲牌有四句板、茨山、拣菊花等27个 。发展为新城戏后 , 八角鼓逐渐成为板腔体和联曲体相结合的综合体式 , 其板腔部分是以八角鼓的四句板、靠山调两个曲牌为基础 , 吸收了其他曲牌的个别乐句发展而成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 , 八角鼓逐渐形成了慢板、三眼、原板、弹颂板、行板等各种板式 。根据演出的需要 , 也经常使用一些独立的曲牌 , 如太平年、剪剪花、茨山、数唱、娃娃腔等 。
八角鼓在板腔和曲牌的运用上也比较灵活:有时板腔和曲牌结合使用 , 有时只用板腔 , 有时则是把曲牌联接起来使用 。唱腔的主要特点是旋律经常使用四、五度的连续跳进 , 又二度上行的旋法 , 加之旋律进行跳动幅度较大(有的竟达两个八度) , 拖腔长而委婉 , 因而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 。男女分腔采用同调异腔的方法 , 即男女腔基本上相差四、五度 。八角鼓的主奏乐器是高胡 , 配以二胡、扬琴、三弦组成四大件 。但也有的板式和曲牌如弹颂板 , 就只用琵琶和古筝 , 打击乐器则配以八角鼓 。数板只用扬琴和八角鼓 。
代表剧目有《红罗女》《绣花女》《铁血女真》《洪皓》《皇天后土》《大宋歌仙》等 , 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
(图片来自网络)
责编:杨晓君
- 从戏曲流派到菜式流派,听尚长荣饭桌谈艺
- 《天天向上》戏曲扮相太惊艳,致敬经典,传播传统文化
- 献给国人的新年礼物——我看2021年新年戏曲晚会
- 2020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播种热爱 收获未来
- 乾隆与满族喇嘛寺院
- 为什么清朝满族女子耳朵上有三个耳环,而汉族只有一对呢
- 唱念做打功 桃李传芬芳——记我省优秀戏曲教师
- 草堂高中音乐教研组音乐鉴赏课《戏曲篇》小记
- 梨园戏《吕蒙正》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
- 当戏曲走进小剧场——剧场年轻了 戏曲青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