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在《国语》和《史记》当中是专指太湖。太湖在春秋时期属吴、越中心区域,本身是越王勾践的政治中心和势力范围。以勾践“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个性,以及《史记》中越国大夫文种的结局,相信勾践是不可能放过范蠡和西施的,所以他们泛舟五湖,安静隐居过二人世界的可能性就值得商榷了。
文章插图
西施石
除此之外,我们在其他的史料中并没有找到关于这一说法更多的记载,所以这一说法至今也有争议。
水中沉杀
《墨子·亲士》:“西施之沉,其美也。”
墨子是和西施同时代的人,他的这一说法可信度还是很高的。至于为什么沉杀西施,墨子说的很明确,是因为西施的美。真是成也美艳,败也美艳。
宋朝人姚宽是最早提及西施归宿存在疑问的。他在《西溪丛语》中引用《吴越春秋》的说法:
“吴国亡,西子被杀。”
而明朝的杨慎也引用《吴越春秋·逸篇》中的一条记载:
“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来证明西施被杀。
杨慎的说法基本上和墨子一致,都是西施被沉江而亡。明朝冯梦龙所写的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也采用西施被沉江而亡的说法,只不过具体到是勾践夫人安排人将西施负上大石,沉入江中。这妥妥的是宫斗剧的套路啊!
文章插图
西施浣纱
先秦文献中除了《墨子》关于西施结局的记载,其他的都只是简单提及了西施的美。虽然说墨子的记载可能较为准确,但是因为更多史料的缺乏,人们还是宁愿相信西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所以就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戏曲演义,但是这些并不能代表真实的历史。
范蠡结局
对于范蠡的最终结局大部分人遵循的是《史记》的记载: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范蠡在齐国从商十九年,累积家财千万,号“陶朱公”,最后终老于陶地。
总之就是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后,隐姓埋名,在齐国经商,还成为后世景仰的财神。
然而我们不仅要问作为越国有名的上将军,在齐国隐居时就没有人认出来吗?齐国人还让范蠡做丞相,他们的政府官员里也没有人认识范蠡吗?范蠡在齐国那么有名,又做生意,又做官,越国人没人听说?没人告诉勾践吗?要知道勾践当时可是天下诸侯的霸主,他都逼死了文种,如果知道了范蠡的下落,不可能就很大度的任其逍遥自在。对于知道他过去“黑历史”的人他可是不会手软的。
文章插图
范蠡祠
况且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说: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
而后又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
“乃乘扁舟浮於江湖,变名易姓,適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硃公。”
一个是“浮海”,一个是“浮于江湖”,对于范蠡的隐居路线本身就记载矛盾,所以对于司马迁关于范蠡的这部分记载还是存在疑问的。
春秋时期的左丘明在《国语》中对于范蠡的去向是这么说的:
“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从记载时间上来说,我们更愿意相信《国语》上的说法。东汉赵晔撰写的《吴越春秋》就采用《国语》的说法:
“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不只是因为《国语》的记载时间接近越国灭亡吴国的时间,还因为“莫知其所终极”这更符合范蠡急流勇退,一心退隐藏身的想法,更符合情理。
既然范蠡都不知去向,那与西施泛舟五湖的说法就更不可能了。
- 《最会做职业规划的历史名人》第二季:范蠡为何能成为人生赢家?
- 兰州市博物馆“携手”高台县博物馆举办明清书画精品交流展
- 怀揣理想 前行不息 戴尔携手《大江大河2》回味改革开放“老”味道
- 携手快乐“8”,向快乐出发——湛江福彩举办“快乐8”游戏试点培训会
- 钱学森和蒋英携手共度62年,晚年却用5字形容丈夫,实在让人心酸
- 商圣范蠡做生意到底多厉害,看他3个经商小故事就懂了
- 遇见馆藏IP携手中国青年报社 共同出品文化视频栏目《遇见馆藏·太空季》
- “呦呦”来了……
- 这一年,《兰州日报》携手书画名家恭贺新年
- 北京香山论坛视频研讨会:携手应对国际安全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