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 二 )


3.基于场景确定多元化能源供给方式随着电动汽车渗透到更多的应用场景 , 单一的补能模式将面临着场地资源稀缺、电力资源紧张、补能效率低等问题 。 而多种补能技术的进步与商业化落地 , 使得未来可以依据不同场景 , 精准选择能源供给方式 , 提高充电基础设施利用率 , 满足不同场景下用户的补能需求 。
(1)快速充电与换电模式是运营车辆的主要能源供给方式
通过打造“快充+快换”电动汽车能源服务网络 , 促进充、换能力互补 , 提高高频运营车辆的能源补给效率 。 对高频使用的运营车辆来说 , 电动汽车的补能效率极大影响了运营车司机的收入水平 。 目前缩短充电时间的解决办法包括快充和换电 , 一般大功率直流充电桩补能时间1.5小时 , 换电模式则能够在3-5分钟内完成换电 , 可以有效解决司机里程焦虑、能源补给时间长等痛点 。 以公共出行领域的出租车为例 , 北京出租车采用换电模式后 , 日均订单数量增长了25% , 运营里程提升了38% , 司机收入增加了30%4 。
(2)在私人补能领域 , 应加快推动住宅小区智能有序充电
未来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增量市场在私人领域 , 但大规模无序充电接入电网将给电网带来巨大冲击 。 而智能有序充电则可以将部分负荷转移到波谷 , 降低电网运行压力 。 目前 , 国网和南网已经在部分居民小区开展了有序充电试点 , 引导居民分批、按时、按需进行车辆充电 , 但还需要从政策推动和市场化机制入手来引导用户遵守和适应有序充电的规则要求 。 此外 , 住宅小区电力条件约束、物业不配合、车位紧张等原因也导致住宅小区充电缺口较大 , 私人用户充电需求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 与此同时 , 现有私人充电桩的闲置率普遍在75%以上 , 有着巨大的利用空间 , 在电力容量和车位较为紧张的小区 , 可以开展私桩共享、小区公桩模式的探索 , 重点关注车辆进入、责任界定等问题 。
(3)以停车为突破口 , 打造停车+充电协同一体的发展模式
新能源充电桩在建设规划中 , 结合各场所停车位的建设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 一方面 , 打造“停车+充电”协同一体化的发展环境 。 通过事先评估建成后充电桩的使用率 , 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商可以吸纳停车场等资源参与充电网络建设 , 合理规划充电网络的布局 。 并根据地方公共停车场分类 , 明确公共停车场充电车位保障的主体责任 , 制定不同类型停车场充电设施配建考核标准 。 另一方面 , 创新商业模式 。 综合考虑电力和停车资源供需矛盾 , 建立差异化的充电服务体系 , 满足多层次的充电需求;鼓励停车场管理公司和充电运营公司探讨合作建桩 , 收益分成 , 车位保障 , 动态调节的供应模式 。
4.构建多元化基础设施协同发展的城市交通能源体系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驱动下 , 未来城市智慧交通体系将形成一个更加多元化、更加清洁、更加低碳的能源补给格局 。 目前 , 我国汽车市场处于以燃油车为主 , 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多种清洁能源汽车共存的阶段 , 城市加油站、充换电站、加气站、加氢站等补能基础设施开始呈现出多元化格局 。 而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 , 未来市场占有率将大幅提高 , 并逐渐占据主导 , 燃油汽车也将向着更加高效节能方向发展 。 届时 , 城市补能基础设施的结构将更加多元化 , 并随着汽车市场结构变化同步调整 , 同时孕育出新的补能服务业态 , 如移动补能供给以及综合补能一体化运营服务 。 最终多元化基础设施协同发展的城市交通能源体系将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主要一次能源 , 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 , 将信息网络、能源网络、补能网络等紧密耦合 , 打破不同领域间的限制 , 实现城市内电力、储能设备与负荷协调 。
作者:张永伟: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首席专家;刘茜: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咨询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