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收藏|少女曹娥的纪念碑( 二 )


但是这段叙事中可能有个问题我们并没有注意 , 那就是尽管曹娥有巨大的亲情的悲痛(所以她沿江搜寻了七天) , 她的投江很可能另有原因 。曹盱作为一个“巫” , 他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 , 经济状况可想而知 , 作为巫祝之女 , 一旦失去了父亲 , 曹娥也就失去了依靠 , 生活来源都是个问题 , 很可能落入一个极为悲惨的境地 , 她的自杀恐怕出于绝望的因素更多一些 。至于是否“抱父尸出”就不得而知了 。或许她的个性颇有安提戈涅之风 , 采取这种极端方式安葬自己的父亲?这件事情在文人看来有大书可书之处 , 可是作为普通人 , 更多是对其命运不幸的同情 。或许可以这样想 , 这件作品就像塞纳河少女的死亡面模那样 , 是一个不幸溺水而亡的少女的“纪念碑” 。
那么 , 这件作品与“唐宋八大家”又有何干呢?其实这又是一个不容易被觉察到的信息 。
那就是题款 。
古人在得到宝物后 , 常常会踩一脚留下自己的印记 , 写下自己的“观后感” , 通常也暗示着对自己文字和书法的高度自信 。登峰造极的是乾隆皇帝 , 索性直接在画心上写来写去 。但乾隆皇帝没有在这件宝物上留下签名 , 除了可能是他疑心伪作或单纯的“不喜欢”之外 , 还因为这件宝物周围已经写满了题签 , 他“无从下手” 。通常来说 , 唐朝以后 , 人们才逐渐形成在卷后题跋落款的习惯 , 这也是中国卷轴的一大看点 。而像《曹娥诔辞卷》这种在作品四周 , 甚至插在中间写得密密麻麻 , 倒是唐朝的做派 。
最醒目的是眉端的观款 。上书:“国子博士韩愈、赵玄遇、著作佐郎樊宗师、处士卢同观 。元和四年五月二十日 , 退之题 。”
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 其书法却极为罕见 。据启功先生考证 , 这几行字是真迹的可能性非常大 。假如说笔迹会带有某种性格特点的话 , 韩愈的字和文章还真是表里如一 。作为文章领袖 , 韩愈却鲜有墨宝的原因他自己说是不喜欢写字 , 但很有可能这与他的美学选择是一致的 , 唐朝书风流行“美女插花”一般的褚遂良体 , 我们也可以推想韩愈一定对于洛可可式 , 甚至巴洛克式风格有强烈的反对 。
韩愈的题字左侧 ,还有一行观款 , 题名“柳宗直” 。他就是唐宋八大家第二位大人物柳宗元的弟弟 。同样 , 我们也难得一见柳氏兄弟的墨迹 。
在画心的左侧 , 有三个醒目的签名:唐怀充、徐僧权、满骞 。这三人是南朝梁武帝(就是那个“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梁武帝)内府的收藏家 , 他们的名字也常见于王羲之摹本之上 。
而在卷后的题跋中 , 各种大人物都“吹爆”了这件精品 。其中最令人惊艳的是宋高宗赵构的几行小楷:“……虽不知为谁氏书 , 然纤劲清丽 , 非晋人不能至此 。其间草字一行 , 则浮图怀素题识也 。自古高才绝艺而隐没无闻于世者多矣 , 岂独书耶?”看似信手拈来 , 但写得极为娴雅、放松 , 堪称难得的小楷极品 。
还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题跋 , 他不仅称其为“正书(即楷书)第一” , 认为学书法的人必须得有一件这个作品的刻本 , 而且顺带“吹爆”了一下自己的先人宋高宗 , 称这两件小楷摆在一起 , 夜里会美到自动闪闪发光——倒也算是一种“用爱发电”了 。
同时 , 《曹娥诔辞卷》还隐藏着一个古老的字谜 。汉议郎蔡雍(通邕 , 即蔡文姬的父亲)为此碑题词曰:黄绢幼妇 , 外孙韲臼 。这八个字隐藏着“绝妙好辞”四个字 。黄绢即“色丝” , 幼妇即“少女” , 外孙即“女子” , 韲臼即“受辛” 。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字谜 , 上虞县也因此成了“谜语之乡” , 这倒是非常有当代特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