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能否“治未病”?做完这几点,未病离得远
本文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 陈小燕
未病是什么意思?
从字面来看也可以很好理解
未病 , 就是没有生病的时候
那么治未病
就是指在没有生病的时候就进行治疗
治未病也是近年来一直被人们关注的话题
主张在未患病的情况下进行适当“治疗”
起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文章插图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 , 据统计2型糖尿病患者高达1.14亿 , 如果算上糖尿病前期 , 数目已超2亿 。 相信肯定很多对自己身体状况不太了解的朋友想问 , 对于糖尿病而言 , 能否“治未病”呢?
本期陈医生说糖
就来和大家一起详细聊聊
糖尿病能否“治未病”
糖尿病的“未病、将病、已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陈小燕指出 , 我国《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将病、下医治已病”的名言:
“高明的医生能综合评估健康风险 , 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 将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在疾病早期就能发现并治疗的医生医术次之;下医无能 , 直到疾病终晚期了 , 才知道疾病的存在 。 ”
文章插图
如果将糖尿病的过程用“未病、将病、已病”的概念划分 , 那么 , “未病”相当于亚健康人群和糖尿病前期患者 , “将病”相当于已确诊但还未发生并发症阶段(即糖尿病早期) , “已病”则相当于已发生糖尿病并发症阶段 。
看到这里 , 相信很多人奇怪了 , 为什么“已病”不是指糖尿病呢?陈小燕解释 , 糖尿病并不可怕 , 可怕的是长期高血糖蚕食全身各个脏器 , 从而诱发从头到脚的并发症 , 如大脑、眼睛、口腔、耳朵、心脏、肝胆胰胃肠、肾脏、全身皮肤、神经、血管等 。 在未发生上述器官的损伤时进行有效的干预 , 仍然能帮助糖友们达到正常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 因此 , 我们将仅有高血糖的阶段视之为“将病” 。
文章插图
陈小燕指出 , 通常情况下 , 如果糖友还未发生并发症 , 是有很大机会逆转病情的 , 也就是可以回归到不吃药、不打针的状态 , 有些糖友只要保证良好的生活习惯 , 甚至与健康人无异 。 而对于还处于“未病”的亚健康人群以及糖尿病前期 , 自然也可以“治未病” 。
自查高危因素 及时介入陈小燕指出 , 糖尿病治未病最核心的方法就是祛除高危因素 , 所以人们如果想针对糖尿病治未病 , 第一步就是自查高危因素:
- 有无家族史:根据调查发现 , 糖尿病与遗传有着密切关系 , 如父母、兄弟姐妹患糖尿病 , 则其患糖尿病几率会高2~4倍 。
- 有无肥胖:如体重质量指数达到超重或肥胖范围 , 即身高/体重的平方(BMI)>24kg/m2;或体型呈水桶腰(女)或者啤酒肚(男) , 则其患糖尿病几率增高 。
- 有无不良生活习惯 。 如好吃懒动 , 尤其偏爱吃高热量食物或口味重者、长期作息不规律(如熬夜)等 。
文章插图
既然潜在高危因素扩散范围这么大 , 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进行治未病呢?陈小燕指出 , 当符合以下条件时 , 就应积极干预:
- 糖尿病人冬季血糖难控制,应如何应对?
- 膳食纤维不足与抑郁相关,糖尿病人精神压力大,要多补充膳食纤维
- 糖尿病患者:外出饮食注意事项,一步都不能马虎
- 得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中医治疗糖尿病有妙招
- 糖尿病若是身体出现了以下五种情况,就要严禁喝酒
- 26岁小伙儿患重度糖尿病,得知饮食习惯后,医生脸都绿了
- 奶茶|喝奶茶要适度,湖南一22岁女教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查糖化血红蛋白,能否诊断糖尿病?能代替血糖吗?医生3方面解读
- 有糖尿病的人,五六十岁就耳背了,时常听不清别人说啥是咋回?
- 到底糖尿病有多大危害?医生介绍5种并发症,每一种都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