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给弟弟的一首诗,开篇便是千古名句,读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

说到文坛上的兄弟,很多人都会想到北宋的苏轼和苏辙。
苏轼是个全才,在书法、散文、诗歌、词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而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他的学问和文字功底也是不容小觑的。
只是因为苏轼太过出众,以致后人常常忽略了他。
兄弟两人一生相扶相持,手足情深,是词坛上的一大佳话。
他们虽然文坛得意,仕途却不甚顺畅,尤其是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后半生几乎是在贬谪中度过。
常年的宦游生活,让他们分隔天涯,聚少离多,也因此催生了很多千古名作。
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等等,都是苏轼怀念苏辙时所写,语出肺腑,情真意切,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今天要讲的这首诗是苏轼早年写给弟弟的一首和诗,开头便是千古名句,读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
这首诗名为《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写给弟弟的一首诗,开篇便是千古名句,读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
文章插图
苏轼写这首诗之前,他的弟弟苏辙先写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
渑池县位于河南,苏辙和此地算来也是渊源颇深。
他在19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后来和兄长进京赶考也曾途径此处,宿于僧舍,在壁上留下了题诗。
1061年的冬天,苏轼到陕西凤翔赴任,苏辙一路相送至郑州。
分手回京后,想到兄长又要路过渑池,便写了一首七律,“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半是怀旧,半是惜别,隐隐流露出了一种人生艰难,身不由己的慨叹。
而苏轼呢?
多年后故地重游,当年招待他们的老僧奉闲已圆寂。
苏轼写给弟弟的一首诗,开篇便是千古名句,读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曾经他们留宿过的僧房,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破败不堪,两人在墙上所题之诗,更是难以辨认。
看着这眼前无常的变化,再联想到兄弟俩这几年的漂泊生涯,一时感慨万千,便有了这首充满人生哲理的和诗。
 苏轼写给弟弟的一首诗,开篇便是千古名句,读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
文章插图
诗歌首联以设问的形式,一问一答间,便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人这一生到处漂泊转徙,到底像什么呢?大概就像那偶然在雪地上落脚的飞鸿吧。
开头的这个设问给人一种循循善诱,谆谆教导的感觉,兄弟间的亲密由此可见。
颔联两句是对首联的进一步说明。
在这里,诗人将人生之路比喻成鸿鹄飞行的之旅,那些经历,就像鸿鹄在雪地上留下的印记。
鸿鹄飞行万里,偶然在雪地上停留,接着又飞走了。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历历往事,无论好坏,都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路程。
而每一天都是新的征程,每一段路程都是新的起点,既然如此,又何必伤感呢?
 苏轼写给弟弟的一首诗,开篇便是千古名句,读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
文章插图
如果说前两联是议论,以“雪泥鸿爪”来比喻人生,发人深思,那么后两联诗人便开始叙事,追忆往事,既表达了思念之情,又进一步抒发了他的豁达人生观。
颈联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慨叹。
前一句“老僧新塔”正呼应了前文的“雪泥鸿爪”,老僧奉闲离世,寺庙中多了一座安放骨灰的新塔,这不正是他留下的痕迹吗?
最后的尾联“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回忆了当年进京赶考的艰难旅程。
那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从四川远赴汴京,途经崤山,人疲马亡,最后骑着小毛驴,一路颠簸,到了渑池才得以休整,可以想象其中的艰辛。
诗人这里旧事重提,并不是为了勾起弟弟的伤心情绪,而是鼓舞勉励对方,珍惜当下,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