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舞雩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所谓“门阀士族”指的是在我国古代有特殊的政治地位,由官僚士大夫阶层为主要成员的一股政治力量的简称。它萌芽于两汉,形成于魏晋,消亡于隋唐。
文章插图
虽然“门阀制度”消亡了,但是“门阀制度”的观念可是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几千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很多地方的婚嫁仍然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这就是古代“门阀制度”思想的延伸,那么何为“门当户对”呢?/什么是门当户对?在古代,中国仕女梳头打扮,青丝高髻,发上还往往要簪鲜花,簪金钗。而古代打扮宅院的门脸,也用‘簪’——大门上槛突凸的门簪。门簪是将安装门扇上轴所用连楹固定在上槛的构件。这种大门上方的出头,略似妇女头上的发簪,为旧时大门的常见构件。人们常说“门当户对”,其中“户对”就是“门簪”。而“门当”指的则是古代大户人家大门前摆放的石墩或者大鼓。
文章插图
当然无论是“门当”还是“户对”,对于数量和造型都是很有讲究的。比如“户对”必须要双数,普通百姓人家只能用两个,而官宦家庭可以用四个,此外,“门当”和“户对”都是相应而生的,要么就全都有,要么就一个都没有。所以在古代人们也可以根据“门当”和“户对”的数量以及造型来判定这个家庭的背景和经济实力。根据古建筑学家刘敦桢在《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中的记录,汉代便已出现了门簪。门簪的数目,在中国营造学社已经调查的辽、宋遗物中,均为二具。唯少林寺金正隆二年西堂老师培,与元泰定三年聚公塔,增为四具,与明、清同。这种数量的变化,反映了其由实用性向装饰性的过渡。
文章插图
所以在近代以后,户对之说便渐渐从门簪的本义上脱离,转而变成了一种经济实力上的匹配。不过,最初的门第观念却并未因此而发生转变。/门第世家的由来门第是如何形成的?这得追溯到西汉。自汉代崇儒以后,通经可以入仕,在政治制度上建立了士人政府,形成所谓“布衣卿相”的局面,因而促使经学特盛。另一方面,由于学术环境之不普遍,遂有所谓家法,有师承与学术授受的限制。当时的儒者对于经学的授受限制甚严,不愿把自己独得之秘轻易教人,所以又有传子的习惯。学术之授受既有此限制,故形成累世经学的现象。家学累世相传,于是又有累世公卿之产生。西汉时权贵如韦、平二族皆再世宰相,又于氏为两世三公,时称佳话。及至东汉,此风更盛,如邓氏、窦氏之流;更有杨震一家四世三公,袁安一家四世五公,世族之盛,较之西汉更无与比。
文章插图
累世公卿造成士族传袭之势力,积久遂成门第。此外,任子制度在汉代也是一种重要的仕途。如父辈官居二千石,在任一年,则后世子孙便可有一人为郎。这种政策完全是国家给予世家宦族子弟优先入仕的一种捷径。而到了东汉,孝廉察举权在各方太守,无客观标准,因此易于营私。兼之彼时世家大族多居高位,个中派系错综复杂。一面是权门请托,一面是故旧报恩,两者互为因果,使天下仕途渐入于特殊阶级之手,造成门第势力。此种势力在社会上有其特殊地位,已颇具南北朝世族的雏形。又有商人自汉武帝时期大搞土地兼并,遂成一方豪强,这又是另一种新兴的门地势力,三国演义中张飞的家世便可归为此类。
文章插图
到了东汉末年,察举制度(即经朝廷的征辟和郡国的推举,以经学赡富为上选的制度)已趋败坏,仕途也渐为权门所垄断,更加速了特殊阶级的成长。汉献帝建安时代,曹操当政,他是宦官之后,为世俗所轻,所以仇视高门。他得志后,便肆意摧残望族,结果,杨、袁、孔诸氏都被他诛除。但到魏文帝时,因推行九品官人法,却又造就出一批新世族。九品官人法为陈群所创。最初的用意是在谨慎选才,以矫正汉末滥选之弊,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其家庭地位及社会关系,本易获致名誉,膺列上品,而若干中正不肖,逢迎权贵,徇私舞弊,于是权门在这种制度下占尽上风。此外,魏时大臣子弟不必由中正推举即可得官,而寒士的进身之阶则完全操于中正手中,他们自然没有与权门抗衡的力量。这种制度演变至后期,终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 都说寒门难出贵子,是不是意味着富家子弟就能养出贵子呢?
- 这四对姓氏不能通婚,你听说过吗看看有没有你的姓
- 寒门出身的乱世不倒翁冯道,是为国为民真君子还是逢场作戏的小人
- 盘点中国历史上不能通婚的五对姓氏,没准你就中招了!
- 三国两晋南北朝|魏武帝曹操的“唯才是举”为什么没能阻止士族门阀的崛起?
- 农村俗语“燕知寒门,狗知新婿”在说什么
- 5本寒门子弟崛起的历史小说,从破落户开始,考取功名步步攀升!
- 南北朝:门阀士族的衰落,寒门庶族的兴起
- 90后月入百万CEO,寒门女孩高分逆袭北大,超级演说家全国总冠军,《精准努力》刘媛媛的逆袭课
- 三国两晋南北朝|把持中国官场数百年,士族豪门化身两汉魏晋权力怪兽后,为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