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山,有一家百年老字号酱园!


 在龙山,有一家百年老字号酱园!
文章插图
龙山万顺酱园,是一家老字号企业,在三北一带颇有名气。一百多年过去了,这家企业一直经营着酱醋类产品,从未间断过,那初创时期的厂房、库房、账房还在继续使用,成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慈溪市文物保护单位。慈溪有不少老字号企业,但在原始地且连续生产经营老产品的百年企业,恐怕已经很难找到了。
万顺酱园创建于晚清时期。笔者曾于1989年采访过1908年出生、当过万顺学徒和账房的朱骏浩老人。他说,19世纪90年代,好几个外出经商事业有成的山下村人,为繁荣故里,在家乡开设了一些店铺和加工作坊,虞守旺创办的万顺酱园也在那个时期开业。1913年,万顺酱园借鉴上海等地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实行了股份制。持有万顺股份的除虞守旺外,还有虞洽卿、虞绍田、虞善卿、朱庆来、虞祖毅等当地知名人士。
据生于、长于山下村的虞积权老师(1929年出生)说:“我爷爷虞和寅当时在上海做生意,也投资入了股。万顺共设10股,我爷爷认了半股。”万顺酱园先期聘请姚阿珍(镇海城关人)为阿大(即经理、掌柜),到1910年,由万隆分店职工朱祖成擢升继任。
 在龙山,有一家百年老字号酱园!
文章插图
▲用古老的传统木榨方式压制酱油
公私合营前,万顺酱园产销兼营,厂店合一。生产基地即为总店,设在山下村东南隅濒河临路处,解放前有师傅、学徒、跑街、船工20人上下,房屋19间,其中工场10间,账房、寝室4间,总店铺面1间,其它用屋4间。万顺主营酱油,日产两缸;兼制酱菜、红白腐乳、酒醋等,视季节和市场行情安排生产。
产品销售的店铺除了山下生产基地的总店外,还先后在镇北、慈北各地开办了6爿分店:设在东埠头的名为万顺恒号,设在沈师桥东桥头、高店跟分别名为万顺丰号和万顺源号,范市的名为万顺隆号,龙山西门外的名为万顺新号,澥浦的名为万顺宝大号。各分店共有营业员、账房先生及学徒生等30人,店铺门面10多间,所有人员、设备、资金由总店统一管理、统一调配。
在山下村酱园生产基地南门口的“客来河塘”边,还专门建造了一个码头,购置了2只被当地居民称为“大船”的木船,用于原料采购、向分店配送物资及向乡村小店上门送货。货船东航西门外、龙山所南门、东门外、邱王,西行镇龙浦、快船江达龙头场、范市、掌起、师桥、观海卫等地,并经姚江、甬江至澥浦、骆驼桥和宁波、镇海城关。
万顺酱园一直注重产品质量,以诚取信。早年,万顺就以优惠的待遇从镇海、骆驼桥、新浦、逍林等地聘请专业技师,沿用传统方法和手工技艺制作酱油。产品制作流程如下:先把黄豆煮熟,拌麦粉发酵,再加入盐汤,经日光曝晒,使之成为棕红色的原酱,上榨后,即成上等酱油。
上世纪30年代初期,技工师傅不断探索,优化生产工艺,研制出一种“香味足,颜色清、不变质、不发花”的卫生酱油,灌装入瓶后,挂上“龙山牌”商标推向市场,深受三北群众青睐,还销往镇海、宁波城乡。
 在龙山,有一家百年老字号酱园!
文章插图
▲在保温池中发酵
 在龙山,有一家百年老字号酱园!
文章插图
▲“官酱园”木执照
万顺曾是官酱园。民国初期政府规定,开设酱园须向当地盐政机关申请登记,领取执照,按期缴纳税款,政府则配给一定数量的低价食盐,还发给一块红漆木牌,挂在店堂,表明该店是政府认可的官酱园,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抗战初期。如今,万顺酱园保存下来的还有两块红漆木牌,一块为“龙山万顺官酱园”,一块是原挂在沈师桥东桥头分店的“万顺丰号官酱糟坊”。
万顺股东大多腰缠万贯,对于盈利分红,并不计较。他们把利润的相当一部分作为再生产发展基金,如开设分号、扩大工场、添置设施等。这些股东是上海滩和当地的名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再加企业管理人员经营有方,店员服务优良,使万顺在三北同行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因此生意兴隆。特别是虞洽卿在上海发迹后,在家乡开办轮埠公司,开通小火车,兴修内河码头,建设山下村兴昌隆商贸街,这对万顺的发展更为有利。抗战前夕,万顺酱园生产经营的规模,达到了创业以来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