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关于巴门尼德 海德格尔和罗素怎么看?

记忆是一切智慧之母,记忆产生知识,而语言和文字存储了记忆,就是它们塑造了人类、知识、文明和历史,任何一门学问,都是一种对世界的言说,没有言说就不会有学问,哲学也是如此。
——坤鹏论
坤鹏论:关于巴门尼德 海德格尔和罗素怎么看?
文章插图
不得不承认,巴门尼德否定现象和运动的观念太过离经叛道。
特别是“眼见也不为实”让人们实在难以接受。
而且在哲学中,越是伟大的命题争论越是激烈,因此,对于此观念的争论自其诞生后,就一直没有消停过。
这两天,坤鹏论就来分享一些其他哲学家的不同观点,以及高尔吉亚如何巧妙地进行反证。
我认为,很多时候看反面的、不同的意见比听取正面的赞同更有意义。
因为,再好的东西,特别是思想,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反面或不同意见往往让我们看到自以为完美之中的破绽、漏洞。
接下来不管是去修补,还是诚恳接受,都将是智慧的提升。
而且,如果一个观点具有哲学价值,那么它在被驳倒后,必定还会以其他形式重新站起来,并且被驳倒的次数越多,观点将会越来越精炼、越来越有价值。
一、巴门尼德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爱利亚学派自芝诺、麦里梭后继续传播下去,一方面在留基波那里,一方面在智者派那里。
留基波是爱利亚学派的学生,是原子论的奠基人,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进一步发挥了概念的抽象性,但是,基本转向于与意识相对立的物理学问题。
其弟子德谟克里特则开创了对后世人类科学影响巨大的原子论。
而智者派则将爱利亚学派的概念扩展到一切现实和意见对现实的关系上面。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该学派最好的总结概括。
爱利亚学派的普遍命题是:“真理只是‘一’,一切其他的东西都不是真的。”
后世伟大的哲学家康德也得出了“我们只认识现象”的结论。
大体上他们的原则是相同的,即“意识的内容只是一个现象,没有真的东西。”
只是,对于认清这个事实后该如何行动是有区别的,对此,坤鹏论在介绍康德时再细讲。
学习完巴门尼德,坤鹏论不禁联想到了十八世纪爱尔兰的贝克莱主教(他的名言“存在即被感知”),后来丹麦的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再之后便是二十世纪开始席卷全球一直影响至今的存在主义,特别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萨特、加缪等,虽然他们关注的焦点也许差异较大,但也不禁让人深深感慨西方人对“存在”这个哲学主题的执念。
巴门尼德“作为思维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的命题,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对理性认识、概念认识的本质的第一个规定,后来它被简化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他关于存在的论证可谓是当时直观表象阶段的古希腊哲学的“空谷足音”:
——在思维能力上,他发展了理性认识与抽象认识等思辨哲学的思维方式;
——在逻辑形式上,他采用了选言推理、同一律等西方思辨哲学的主要方法,比他之前的古希腊思想家那种单纯的直言判断式陈述大大前进了一步。
后来,爱利亚学派后人芝诺与麦里梭继续对巴门尼德的存在论进行维护与修正,从而使得理性认识和思辨方法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传到柏拉图那里后,终于发展到了思维高于存在、理型高于现象的境界。
自此,以追求世界的“终极之理”为目的的古希腊哲学走上了以人的理性代替和否定“世界之理”的道路。
坤鹏论:关于巴门尼德 海德格尔和罗素怎么看?
文章插图
二、海德格尔与虚无
海德格尔曾说过,谁要是真正弄懂了巴门尼德《论自然》的残篇,整个欧洲图书馆都可以不要了。
这话虽然说的有些夸大,但是,我们要听话听音,其背后的声音告诉我们:
第一,它完全符合西方人说话的特点,正如他们的表情一样——喜欢夸张,这也让不太熟悉西方文化的中国人容易将外国人其实很平常的客气话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