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将的恶在利己面前显现了出来,将他心中仅存的一丝善念所折断,正如这罗生门一般,家将的思想转变,让他彻底落入罗生门。
戈尔丁表示人性是复杂的,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更有灰色不明辨的一面。而芥川龙之介无疑是向我们道明了在这灰色不明辨中,是什么作用完成了心理的转变?
文章插图
芥川龙之介正是借此批判了人在利己主义思维主导下所展现出的阴暗和丑恶的一面,家将内心一点仅存的善消亡,善的消亡,恶的陡升,一念之间,坠入地狱之门,落入无边的黑暗之中。
小说最后,芥川设置了开放性结局,“夜暗”,“黑夜”的代入,在画面感变暗的情况下,更说明了由善向恶尚且有边,而恶的尽头是没有的。
家将无疑是没了罪恶感的沦为一名强盗,而他成为一名强盗究竟会怎样,会多恶?芥川的戛然而止,或许也是说明地狱是没有底的,为了所谓的活,泯灭人性,活成人间的鬼,地狱的“鬼”行走与人间!罪恶就这样得已传播!
两相对立:自由与宿命
矛盾造就的悲剧主义色彩
1922年,芥川龙之介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受自身压抑以及多种疾病所扰。加之当时社会形式右转,没有言论自由,这也给予这个伟大笔者的作品色彩上多了迷茫和压抑。
“芥川是时代的牺牲品,他身背负着世纪末的渊博学问,不堪忍受旧道德的重荷,在新时代的黎明中倒下了。”
被他人这样赞誉的芥川,解脱了。
文章插图
芥川龙之介的死似乎是注定的,在时代与个人背景的拉扯下,他的皮囊被撕开,他的灵魂被拉扯,他不满时代对于自我的摧残,却又显得无力抗争,这就形成了他独特的,敏感的人生观,文学观,企图在这样的矛盾中调和,来实现自我价值。
《罗生门》中家将最终为生活所迫沦为一名强盗,尽管非他所愿,却也是其为了生存,难逃宿命的结果。
家将心理转变的过程,也是其在自由与宿命之间抉择的过程,这本身是个矛盾,很难调和,选择哪一方都是痛苦的,这样的选择题也注定了悲剧色调。
选择自由,遵从内心,可以依照自己的内心去行事,那么家将会因为善而舒心,但却无法在这笼罩一片黑暗的人世界存活。
选择宿命,无论怎样,一切为了活下去,无论是恶,还是苟且,难以抵抗,选择接受,与这混沌的人世界共处。
与家将而言的悲剧,正是芥川龙之介内心的悲剧心理的折射。
“不管怎么说如果相信宿命,由于罪恶的不复存在,惩罚的意义也随之丧失,从而我们对恶人的态度必然宽大,反之如果相信自由意志,由于责任观念的产生,就会摆脱良心的麻痹,从而对我们自己的态度必然严肃起来,那么遵从那个好呢?”“一半相信自由意志,一半相信宿命论,或者说一半怀疑自由意志,一半怀疑宿命论”无法调和的矛盾,两相对立。
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境况,使得他难以忍受,个人的疾病,家庭的束缚,社会的黑暗,而这便是他的难以逃离的宿命,无法摆脱。
所以他寄托于文字,渴望得到精神上的自由,来抵抗命运的残忍,寄托于文字,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言论被束缚,进而他又寄托于基督教,然而他并非是基督教人士,只是为了寻求一种寄托,却又发现根本不存在解脱,不过是继续痛苦罢了。
他抗争许久,仍无法调和这两者间的矛盾,心理已然达到极限,对于死亡的亲近,似乎是宿命的推进,而又加之对于自由意志的向往。
他的逝世,令文坛惋惜,但或许也正是由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让他拥有了超乎常人的思维和感染力!这让我不由的想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作者林奕含。亦同他一样,尽管拥有超然的思想,仍然难以抵制宿命的折磨,最终选择自杀结束自己这一生。
-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为何让人害怕?
- 《河中石兽》说重物掉入河中是往上游走,为什么?有科学依据吗?
- 处处都是“罗生门”,你如何辨别?
- 手写壁纸|他步步回首,在盛世游走
- 辽宋夏金|金国最后一战多惨烈?绝望金国仅剩孤城,人间地狱如何看此战便知
- 里英莲|红楼梦里英莲几岁被拐?4个人3种说法,上演了“罗生门”事件
- 何雪媛|那个将林徽因赶进人间地狱的人,是最爱她的人,同时也是可怜人!
- 南诏|游走滇西南,追溯南诏历史
- 外部游走|六亲关系应用之六亲游走如何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