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芥川龙之介
文章插图
昭和二年,七月,芥川龙之介在给好友的遗书手记中,记明了自己的心境!彼时他已经在死亡的边缘挣扎了两年多了,而他的心境也渐渐的减少了对死亡的恐惧,甚至开始向往,获得一种解脱。
一生经历波折,母亲发狂多年去世,恋爱而不得落心病,良师益友夏目漱石离世,生父离世,内弟患吐血病,姐夫不堪怀疑卧轨自杀,自己长年被多种病症折磨着,这一切都加诸在不过35岁的芥川龙之介身上。
他曾说过:“我比别人都更深地见过、爱过、理解过,过程中相对的我累积了同样多的苦痛,也多少得到了满足。”
或许正是他这种病态的承受着世俗的苦痛,才让他的作品能够有一种亲历者之后的旁观者的淡定。
痛我尝过,心境我亦能体会,然而我会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淡然的讲述一个故事给你听。
据说,芥川龙之介为了描述《罗生门》下尸横遍野,如人间地狱一般的场景,专程到医科大学的解剖室亲历,忍受着尸体散发出的浓烈的腐臭味,对着狰狞的尸体长达几个小时!才有了《罗生门》开头绝望,压抑,如地狱之门的意境。
“罗生门”出自佛教禅经,而“罗生门”生指“罗城门”,指公元七世纪中后叶日本皇都所在平城京及平安京的都城的正门,出此大门,即是荒郊野外。在公元九世纪日本皇家衰败,内战频仍的岁月里,罗城门失于理修,颓败之后,立刻显得荒凉阴森。
许多无名死尸,也被拖到城楼丢弃。年积月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许多无名死尸,也被拖到城楼丢弃。日语中,指的是人间与地狱的门!故而得名“罗生门”。
文章插图
而芥川龙之介在“罗生门”下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流离失所的家将,在社会现状下坐在石阶上托腮思索自己究竟选择饿死还是沦为强盗,踟蹰间难以定论,在饥寒交迫的雨天,他站起身走向了罗生门,在罗生门中看到一名老妇在年轻女尸上拔头发,他在老妇的言论下,完成了由善到恶的心理转变,抢了老妇避体的衣服后,无罪恶感的沦为一名强盗。
一念成魔:挣扎到堕落
利己主义思维的显现
芥川龙之介认为,利己主义是现实丑感的发源,是人性丑恶的体现,芥川本想寻求人性的一点微弱之光,即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可现实使他一次次的失望甚至绝望,而逐渐在这样的心境下产生厌世之态,而他也将这种感觉体现在其作品中。
如果说上一秒家将还在善恶间徘徊,挣扎着自己该怎么办而难以抉择,下一秒,罗生门内,老妇的行为让他的恶有了理由,堕落入无边的黑暗,这其实是一念之间,家将自身利己主义思维的显现。
何为利己主义思维?
在心理学中,利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基本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是“私”的体现。
这也符合日本当时的政治背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政府为了更好的统治,实际上是在宣扬一种利己主义思维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对于国民民情的忽视,促使国民利己主义思维的加重,这也使得夏目漱石和芥川龙之介之类作者借文章暗讽当代政权。
利己主义思维的显现,体现了作为人自我的劣根性,罗生门下,被拔头发的年轻女尸,拔女尸头发的老妇以及剥老妇衣服的家将,身上都能看到利己主义思维的存在。
老妇为何行恶?一是为了生存,二自己所掠夺之人是个罪人。如此说来,自身行恶的罪恶感便减消了,思想的转变为行恶提供了心安理得的借口,这也就有了老妇蹲在死尸面前安然拔头发的景象。
家将为何行恶?同样的思想进行的传导,为家将行恶打开了罪恶端口,最初他藏在那里看老妇拔死人头发,感到恐怖和战栗,甚至对于老妇如此恶的行为升起了怒意!然而当老妇说出自己的行为不过是为了生存,一念之间,家将的心理由明转暗,自己做强盗也不过是为了生存!于是他毫无怜悯的剥掉了老妇的衣服,并将她一脚踢向尸体旁。
-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为何让人害怕?
- 《河中石兽》说重物掉入河中是往上游走,为什么?有科学依据吗?
- 处处都是“罗生门”,你如何辨别?
- 手写壁纸|他步步回首,在盛世游走
- 辽宋夏金|金国最后一战多惨烈?绝望金国仅剩孤城,人间地狱如何看此战便知
- 里英莲|红楼梦里英莲几岁被拐?4个人3种说法,上演了“罗生门”事件
- 何雪媛|那个将林徽因赶进人间地狱的人,是最爱她的人,同时也是可怜人!
- 南诏|游走滇西南,追溯南诏历史
- 外部游走|六亲关系应用之六亲游走如何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