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是所谓的“功名”,与今天的学历没有可比性。不需要类比。假如把今天的中学、大学、研究生分成三个档次,与古代的三个档次似乎可以对应,但实际情况差别很大。明史载,秀才一个县二十左右,政府月供米六斗。举人以上,都有供给。与今天比起来,这差不多相当于准公务员的待遇了。举人考中进士可以做官,少数举人也可以为官,比如历史上有名的海瑞,左宗棠等,都是举人出身。如果非要把古代这种功名与今天类比一下,举人相当于今天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取得报名资格的人。进士相当于,被中央国家机关录取为公务员的人。进士的人数实际上比这要少。一般三年一次科举。取中大约三百人左右。平均一年一百人。
文章插图
考中进士的人,就可以当官了。他们与今天考上普通公务员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当的官是所谓的“朝廷命官”,也就是中央组织部管理的干部。在今天,只有副省(部级)才有资格。还有一点不同是,今天如果你是一个自然科学方面的博士,可是在古代,你可能连个秀才都不是。因为考试不考。只考四书五经。古代科举制度和我们现在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有些相似。古代的学历晋升是县、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私塾或者自通、甚至只要识字的,都可以参加县、府试,通过了县、府试可以参加院试,通过院试的被称为秀才,秀才可以参加乡试,通过乡试的被称为举人,举人可以参加会试,通过会试的被称为贡士,贡试可以参加殿试,而通过殿试的,被称为进士。其实这个制度在明清时才形成,从隋炀帝用科举制取代之前的九品中正制开始,到清末慈禧废除,科举制一共实行了1300多年。在这1300多年里,科举制经过了很多的改进,这些改进里有利有弊。比如明清时期时,科举制逐渐僵化,形成了八股文取士的局面。武则天、唐玄宗、宋神宗等人对科举制度都做出过贡献,殿试就是由武则天开创的,她还开了武举。
文章插图
秀才其实在各个时期代表的含义并不一样,隋文帝曾经用考试制度选拔优秀人才,通过考试的仅10人。唐朝初期,秀才是最高等级,每年仅一、二人能中,宋朝基本延续唐朝的科举制度。到了明清时期,秀才才成为我们现在所认知的“秀才”,即通过了院试的童生。秀才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坎,成为秀才就代表了有“功名”在身。秀才已经具备一些特权,比如见知县不跪、知县不能随意对其用刑、有公事可以直接找知县,免除差役、徭役等。举人则具备了当官的资格,但不一定能当上官。举人可以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被录取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贡士参加殿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如果连续中了解元、会元、状元,则被称为连中三元。如果中了进士,则意味着国家直接安排工作,发放工资。明朝神宗时期,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进士发榜时用黄纸书写,称为黄甲,也称金榜,金榜题名就是指中了进士。
文章插图
根据以上来看,秀才、举人、进士和现在基本没有完全对应的学历,因为他本身就不是一个学历称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可以算作一个功名的称呼。以现在来看,就算是考上了清华北大,也存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也就没有饭碗可言了。若硬要对应,个人认为,秀才可以对应大学,举人对应硕士,进士对应博士。总之,古代的功名,与今天的学历没有可比性。不必拿来比较。
- 穷秀才出上联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寡妇下联一出,秀才逃了
- 秀才出上联:竹本无心,奈何节外生枝?才女下联成经典,网友佩服
- 乾隆含笑向这群老少不等的新进士点了点头,径自跨步进了大殿
- 才女出对联招亲:“天字出头为我夫”,穷秀才随口说出下联,成功抱得美人归
- 揭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
- 他是明朝书法家,七岁被选为翰林院秀才,被誉为“一代书宗”
- 冻死街头的乞丐,写的诗惊艳世人
- 为什么范进在中举人后会喜极而疯?举人在古代代表能当官改变阶级
- “秀才”相当于现在啥学历,博士能考上吗?看完感叹:读书真重要
- 古代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考中难度有多大,分别能当什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