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很多人反对招安,为啥不反抗或不走呢?原因是宋江有“法宝”

《水浒传》里确确实实写了反招安的斗争。在梁山好汉中公开站出来反对招安的,以李逵最坚决,其次有鲁智深、史进、阮氏三雄、穆弘、刘唐、石秀、戴宗、李俊、张横、张顺等。武松、燕青经历了从主张招安到反对招安的转变。吴用则是一个夹于"受招安"与"反招安"之间的复杂人物。
 梁山很多人反对招安,为啥不反抗或不走呢?原因是宋江有“法宝”
文章插图
人们说到反招安的斗争,往往只会联想到"菊花之会"的纷争和李逵的扯诏骂钦差。其实,这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历史过程既有公开的交锋,也有暗中的斗争;既有赤裸裸的叫喊,也有委婉的规劝;既有明言的警告,也有微词的隐喻……反招安的斗争,大致历经以下几个阶段:
酝酿阶段。
这一阶段的斗争是现出内蓄、缓和而婉转的特点。从宋江方面看,有着浓重的封建名利思想和明确的招安观念,他被逼落草,便把这些东西带到梁山来。随着梁山力量的逐步壮大,宋江的招安思想也发展起来。他对呼延灼表白心怀:
"权借水泊里随时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
对宿太尉展现忠心
"权借梁山水泊避难,专等朝廷招安。"
对徐宁诉说衷情:
"现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
由此可见,宋江落草梁山,只不过是"暂居""权借"的权宜之计,目的乃是等待时机受招安。
从晁盖方面看:他对宋江的"专待朝廷招安",从未表示过任何赞同之意,但也没有李逵那种"夺了鸟位"的明确主张。那么,晁盖的思想倾向究竟是什么呢?
他偏向于"造反到底"!在同官兵的搏斗中,英勇顽强,身先士卒,对封建朝廷有深仇大恨。这与处处为自己留下"招安"退路的宋江,大相迳庭。他虽然提不出一套梁山的发展远景,但他是实心实意在梁山扎根落草的,这与那个"权借"梁山屈居的宋江,又是迥然有别的。晁盖还是有"称王称帝"的意识,这与那个梦寐以求做朝廷忠臣的宋江,更是针锋相对的。正所谓
"在晁盖恐托胆称王,归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义,把寨为头。"
以上表明,晁盖与宋江的分歧是显而易见的。
 梁山很多人反对招安,为啥不反抗或不走呢?原因是宋江有“法宝”
文章插图
但是,为什么没有形成公开化的斗争和尖锐的交锋呢?
第一点:因为晁盖同宋江有过生死之交,友情甚重!浓重义气是会掩盖原则斗争的。对宋江来说,虽富于权术心计,然而上山不久,功劳不大,且又位居晁盖之下,他也不便于过分锋芒毕露。
第二点:此阶段的梁山义军虽然不断壮大,但还没有形成足以同整个封建朝廷抗衡的庞大军事力量,只有拼力斗争壮大自己,才能解决生死存亡之虑。封建朝廷也还没有把梁山看作心腹大患,考虑招安伎俩。因此,同官府的矛盾斗争,是主要矛盾斗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内部的矛盾。
但是,没有公开化的交锋,并不意味着没有斗争。
梁山前后经历六次"排座次",前三次,基本上是按照晁盖的"重才德、看贡献"的标准来排列的。但是宋江一上梁山,便明显地对抗着晁盖的排座次标准,并积极而悄悄地推行自己的主张。
晁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对宋江似有难以明言的不满与微怒。不便明言,那是宋江于晁盖等人有救命之恩和朋友之情,忠于义气,不便多言;微怒是不满宋江的招安想法及作为,如晁盖在决定他亲自去劫寨时,就曾气鼓鼓地说:
"我不自去,谁肯向前?"
这句话中,包含着明显的不满,似乎也表明晁盖的指挥已不太灵了。当然,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晁盖对继承人的"选拔"问题。他曾一再推举宋江当寨主;可是到了弥留之际,却不愿意"顺水推舟"、"名正言顺"地把"寨主"让给"第二把手"宋江,偏偏要当众宣布"临终遗言":
"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此遗言,一则说明晁盖对关系梁山大业的领导权的处理不甚慎重,有浓重的个人恩仇观念;二则表明晁盖对宋江失去了信任。因为作品除了写过宋江杀死手无缚鸡之力的阂婆惜外,从未正面写到宋江有啥武艺。即使有武艺也只是"平平"而已,绝对不可能打败并捉得武艺高强的史文恭。这不等于宣布不同意宋江当寨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