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戴”,即朝冠上的顶饰。清代官员朝冠顶饰以玉、金、银等为托座,上嵌宝石金饰为顶珠,下以丝质帽缨帽纬作为装饰。顶珠从一品到九品,依次用红宝石、珊瑚、蓝宝石、青金石、水晶、砗磲、素金、阴纹缕花金、阳纹镂花金为材料,代表不同官员的品级。顶无珠者,即无品级,也就是常说的“未入流”。官员犯事受到革职处罚,必须将帽子上的顶珠取下,以示去掉了官职。
文章插图
在顶珠的下方,有一个两寸长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珐琅或花瓷制成,它的作用就是用来安插羽翎。和补服顶戴不同,羽翎并不是每个官员都有的,它是一种特殊的荣耀,主要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一般的官员是难以得到的。羽翎可以分为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是用鹖鸟羽毛染制而成,又被称为“染蓝翎”,花翎则是用孔雀尾羽制成,又被称为“孔雀翎”。花翎又有一眼、双眼、三眼之分,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圈状“目晕”,一个“目晕”为一眼,眼数越多,越是稀有尊贵。无论是蓝翎还是花翎,都必须得到御赐后方能佩戴,否则妄戴就是僭越,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而有资格戴羽翎的官员也不可以随意不戴,否则也会同样受到处罚。
文章插图
三、无上荣耀:清代中前期羽翎制度的严格规定
既然羽翎是一种难得的荣耀,那么哪些官员才有资格佩戴呢?这些在《清史稿》和《大清会典》有着明确的记载。有资格戴蓝翎的主要是:1、前锋营、护军营的军校,这些人是皇帝的护卫亲军;2、亲王及以下贵族的二、三等护卫和贝勒府的司仪长。佩戴花翎的主要有:1、内大臣,御前待卫,前锋营及护军营的统领、参领等戴单眼花翎;2、爵位为镇国公、辅国公及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3、爵位为贝子和固伦额驸者戴三眼花翎;4、皇帝特赐戴花翎的官员。
凡孔雀翎,翎端三眼者,贝子戴之。二眼者,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之。一眼者,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二等护卫,均得戴之。贝勒府司仪长,亲王以下二、三等护卫及前锋、亲军、护军校,均戴染蓝翎。——《清史稿·舆服志》
文章插图
不难看出,但凡能戴得上花翎的,不是皇室亲贵,就是皇帝身边的侍卫,花翎属于皇室亲贵特有的冠饰,一般的朝中大臣,不论官阶有多高,除非得到皇帝赏赐,是没有资格佩戴的。如果能够得到佩戴的许可,就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举两个例子:施琅因为平定台湾的功劳被封为靖海侯,他却向康熙上书,请求用靖海侯的爵位换取一枝花翎,康熙特旨许可他戴花翎,可见当时一支花翎在官员心中的分量要比封侯这样的荣耀还要重;另一个是雍正时期的大臣杨宗仁,官至从一品的湖广总督,雍正认为他是“名行相符的好封疆大臣”,特意准许他戴一枝单眼花翎,以示表彰。
需要指出的是,亲王、郡王、贝勒这样的高级宗室,没有皇帝的特指是不能戴花翎的,由皇子身份分封的亲王、郡王不赐戴花翎,因为花翎虽然贵重,但仍属于“臣僚之冠”,高级宗室戴它就相当于降低身份。比如乾隆时期,顺承郡王泰斐英阿充任前锋统领,便以此为由向乾隆申请配戴花翎,结果乾隆皇帝以“花翎乃贝子品制,诸王戴之,反觉失制”为由拒绝。
文章插图
四、泛滥成灾:清代中后期羽翎制度的没落
由于花翎代表着特殊的荣耀,清代皇帝起初在赏赐时也是慎之又慎,除非官员立有大功,否则一般情况下不轻言赏赐。从乾隆朝至清末,得到双眼花翎赏赐的只有二十余人,得到三眼花翎的更是只有寥寥七人,可谓凤毛麟角,就连乾隆第一宠臣和珅也没能得此殊荣,可见朝廷对花翎的控制还是相当严格的。
- 六大国家一级国宝文物,最后一件确实是穿越时空者留下的铁证
- 这四位白金作者竟有八本经典小说被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原因有四
- 国宝档案|走近巴中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大明通行宝钞”
- 国家不幸诗家幸:李煜的帝王之悲和诗词之幸
- 聚焦:揭秘!“国家二级”是怎么来的?
- 他将捡到的盆子用来洗了3年澡,后人无条件上交国家,价值上百亿
- 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救护组权威专家、北京呼吸疾病研究室优点
- 小学生放学捡一玉玺,上交国家获20元奖金,四十多年后专家又找上门
- “圣婴”孔德成出生,军队外围负责保护,国家鸣13响礼炮庆祝
- 来自100个国家的外币红包,带你看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