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科举制度的建立是打破世族大姓垄断的关键所在 , 尽管到晚唐时期 , 历史舞台上最为活跃的仍然是名族与公卿贵胄 , 但就从各类史书的传主数额来看 , 其比例已经降至68.5%(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 , 进士、明经、制科三科登科者士族出身也下降至69.4%(王伟《进退之际:唐代士族与科举取士制之关系及其影响》) , 显然失去了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中士族、世族近乎完全垄断的地位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陈平的影视形象 , 九品中正制正是陈平所倡议的
在地方官僚体系中 , 由于失去了辟署制这一入仕途径 , 唐代地方政府出现了大量流外的低级办事人员——胥吏 。但凡八品及以上官员才可称入流 , 胥吏并不入品 , 而九品官员往往为胥吏转官的过渡阶 , 因此同样被视为“流外”或“不入流” 。但地方上重要职务的胥吏 , 往往依然由本州自行选用 。这是一种中央向地方豪族的妥协 , 胥吏在地方之上同样拥有不小的权力 , 能够延续豪族在地方上的统治 , 以获得地方豪族对政权的支持;同时科举制却将他们上升的路径进行规限 , 以防东汉、两晋时期世族对于皇权威胁的再现 。这种政治上的平衡措施 , 在防止地方豪族大规模反叛的同时 , 又尽可能限制了世族把控朝政的途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武则天的影视形象
察举制度、地方政府辟署制度以及儒教在地方上的推行 , 从本质上而言是汉朝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 为了强化对于地方社会掌控力所实行的措施 , 但它却依然为汉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科举制度的出现以及察举制度、九品中正制度、地方政府辟署制度的消亡 , 消灭了士族、世族泛滥的根基 , 它深藏于唐宋大变革之中 , 却并不引人注目 。自此以后 , 豪族失去了以宗族途径入仕的可能性 , 只能在参与科考竞争入仕或充当胥吏之中选择 , 失去了政治影响力的士族只能勉强维持在地方上的特权 , 不免泯然于诸姓之间 。
参考资料: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阎步克《东晋门阀政治》、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的共同体》、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张信通《秦汉里治研究》、牟发松《汉代三老“非吏而得与吏比”的地方社会领袖》、黎明钊《辐辏与秩序:汉帝国地方社会研究》、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劳干《汉代的豪强及其政治上的关系》、杨联升《东汉的豪族》、刘增贵《汉代的益州士族》
【三国两晋南北朝|把持中国官场数百年,士族豪门化身两汉魏晋权力怪兽后,为何消失】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 。主编原廓、作者乐小鱼 , 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 如有版权问题 , 请与我们联系 。
-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哭了至少不下30次?哭对他究竟有多重要
- 三国死得最悲壮的大将,他们一死天上必有将陨落,可谓天地同悲!
- 三国最有气势的七句话,特别最后两句说出来,足以吓退千军万马!
- 中国文学简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陶渊明
- 三国之公孙家族第三篇:雄踞辽东
- 三国演义6句话,道尽男人一生况味。
- 三国演义中,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两个角色,吕伯奢和陈宫
- 金庸没写三国故事?其实写了,此人是三国龙套,被金庸写成了宗师
- 三国演义几场顶级武将的巅峰对决,看看有没有你心目中的那一场
- 《三国演义》赵云为何有三个?揭露背后的原因,出乎很多观众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