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当然 , 察举制度并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太好的选择 。原本负责基层举荐的乡、郡“三老” , 是由当地富有名望、负责传播儒教的长者充当 。然而“三老”之地位却极易被当地的豪族所垄断 , 因此这一套举荐体系从最初开始就充满着不平等 。但事实上 , 这也可以看作是汉朝有意将地方权威纳入行政体系所采取的措施 。因为从最终的结果来看 , 汉朝通过察举制度形成了贯穿中央与地方的文化一体性 , 而这种文化的一体性也是维护汉朝统治的重要根基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董仲舒画像
在地方上 , 除了地方长官由中央指任外 , 中央与地方的官员选任制度实行双轨制 。地方政府辟署制度 , 简单来说即是地方政府自选僚属官员的制度 。但当这种制度与地域关系发生结合 , 情况将会大大改变 。由于郡国官署的官员由地方长官选任 , 因此他们会从自己的宗族中选择人员 , 逐渐在当地形成宗族性的控制 。而在西汉中期以后 , 这种情况扩展为以联姻、交易关系为核心的地域性联盟 , 豪族已具有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的身份(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代豪族的兴起与汉武帝期间所实行的诸多政策有着不小的关系
这就造成一种现象:不同的地区由不同的地方势力联盟把控 , 形成一个个的利益团体 。两汉交际之时 , 篡位的王莽在最初获得了许多西汉士族的支持 , 但在他试图推动新政将士族土地收归“王田”而进行再分配时 , 却遭到了士族的剧烈抵抗 。在王莽统治末年 , 全国起兵的八十八个集团中 , 有五十六个是士族或大姓(余英时《东汉政权之创建与士族大姓之关系》) 。仅仅经过西汉时期的发展 , 他们便已通过控制地方社会获得足够的利益与力量 , 对抗中央政府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莽被称作是“疑似穿越者的人”
比如最终获胜的光武帝刘秀受到了众多士族与豪族的支持 , 其中支持刘秀起家的上谷郡便“控弦万骑”(《后汉书·寇恂传》) , 而掌控这万骑精锐的是其太守耿况 。在两汉交际之时 , 这种情况实际上相当普遍 , 仅上谷与渔阳二郡便为刘秀贡献出三万步骑 , 成为刘秀争夺天下的资本 。试想一下 , 仅两郡太守便可拿出3万精锐兵马 , 并且供给其军需 , 士族的势力在当时到底有多么的强盛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耿况之子耿弇乃是刘秀最大的功臣之一 , 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
与此同时 , 士族的强盛并不仅局限于地方 。汉代的官员选任制度为察举制 , 察举制是一种举荐制度 , 由地方的长官、名士向中央政府举荐、选送人才 。鉴于教育、交通以及考试制度设计等诸多因素 , 早期的汉朝政府无力举行科举选拔人才 , 因此察举制度有其合理之处 。但当士族进入地方行政体系之后 , 他们会利用职务之便向中央行政体系输送本族、本集团的人员 。这样一来 , 即便是中央行政体系也将被士族逐渐渗透 。
-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哭了至少不下30次?哭对他究竟有多重要
- 三国死得最悲壮的大将,他们一死天上必有将陨落,可谓天地同悲!
- 三国最有气势的七句话,特别最后两句说出来,足以吓退千军万马!
- 中国文学简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陶渊明
- 三国之公孙家族第三篇:雄踞辽东
- 三国演义6句话,道尽男人一生况味。
- 三国演义中,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两个角色,吕伯奢和陈宫
- 金庸没写三国故事?其实写了,此人是三国龙套,被金庸写成了宗师
- 三国演义几场顶级武将的巅峰对决,看看有没有你心目中的那一场
- 《三国演义》赵云为何有三个?揭露背后的原因,出乎很多观众认知